温州加快建设“品牌强市”

时间:2022-10-25 08:58:37

温州加快建设“品牌强市”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温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连续12年坚持实施“质量立市”战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初步实现了从“质量立市、品牌兴业”到“品牌立市、品牌强市”的转型、提升和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品牌发展路子。近年来,温州市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去年又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个,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中国名牌产品25个,国家免检产品67个,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茅。

一、坚持科学发展,确立品牌建设的战略地位

温州经济起步于家庭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产品质量问题曾经给温州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留下了沉痛教训。对此,温州市审时度势,痛下决心,及时作出了“质量立市、品牌兴业”的战略决策,从整治产品质量问题入手,坚持用重典、用重药、用猛药,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假治劣行动,逐步解决了区域性、行业性的质量问题,改变了外界对温州产品的看法。

进入新世纪,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温州原有的体制机制优势正在逐渐弱化,要素制约矛盾更加凸现,全市上下都深刻认识到,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不能再单纯地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去取胜,而应该更加注重内涵的提高,尤其要注重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品牌附加值。据此,温州市顺时应势,不断深化品牌战略,确立了建设“品牌温州”、“品牌强市”的目标,并把打造产业品牌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当前,全市围绕实施工业发展“12345工程”,制定了新一轮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07年,全市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数要达到40个以上,到2010年,培育1-2个中国世界名牌。在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扶持下,“争名牌、保名牌”已成为许多企业的自觉行动,全社会形成了建设“品牌大市、品牌强市”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三位一体”,全面推进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产品是核心,企业是关键,区域是基础。把产品做精做优,把企业做强做大,把区域做好做响,是品牌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近年来,温州坚持“三位一体”同时抓,“三个轮子”同时转,全面推进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

1.产品抓优质。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产品,给予重点培育和特殊支持,鼓励企业把产品做精做优,促进企业早出名牌、多出名牌。在名牌战略的推动下,温州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有了质的提升,名牌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强,呈快速增容扩张之势。到目前为止,全市除了国家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数量居同类城市前茅外,还拥有67个国家免检产品,236个浙江名牌产品、浙江著名商标,8个品牌成为2004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有6家企业的主打品牌被商务部列为2005至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正泰、康奈集团被评为“向世界品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德力西、法派等5家企业已向“中国世界名牌”发起冲击。与此同时,名牌产品产值比重和单个产品规模不断增大,2004年全市工业名牌产品平均实现销售产值2.12亿元,其中超1亿元的产品由2003年的92个增加到150个,超10亿元的产品由2003年的8个增加到10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销售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到了35%,有力地促进了“数量经济”、“质量经济”向“品牌经济”的转变。

2.企业抓联合。一方面,鼓励企业通过“内联”做大做强。特别是支持优势企业利用现有品牌,采取定牌生产、联合兼并等方式,实行品牌扩张,引导企业从过去的“由合到分”走向“由分到合”,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铺天盖地”小企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培育一批“顶天立地”型的大企业大集团。如8家原来相互竞争的制锁龙头企业共同组建“强强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制锁企业;温州家具集团以契约结盟方式联合65个家具企业,成立具有特色的经济联合体,打造了温州家具的整体品牌。另一方面,鼓励企业通过“外接”提升国际化水平。特别是支持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和世界500强等强势品牌的嫁接融合,进一步带动全市以民引外、民外嫁接的步伐,进而促进产业升级。如正泰集团积极与美国通用合作,致力打造国际性电气制造基地;奥康与意大利名牌结合,把战略目标定位为“世界鞋业”;夏梦服饰通过与国际著名品牌“杰尼亚”合作,瑞安“嘉利特”与日本荏原泵业联姻。通过这些联姻,更好地树立了品牌形象,大大提升了自身附加值。内联外接、品牌扩张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一大批企业的迅速成长。目前,全市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已有4756多家,其中3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33家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05年全市新增加的10亿元、20亿元以上的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项目就有30个,新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00多家。

3.区域抓基地。针对原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特点,结合工业园区的调整、提升、扩容,重点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化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发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群体优势,进一步打响“温州制造”的区域品牌。特别是在名牌生产企业的带动下,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不断增强温州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目前全市已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印刷城”等27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其中电气机械、鞋类制造、服装制造、通用设备等五个主导行业年产值均超过100亿元,支柱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处于国内领先,如温州服装产量占全国10%,皮鞋占全国20%,低压电器占全国40%,眼镜占全国50%,打火机占全国95%。这些工业在行业集聚度、产业链完整度、市场覆盖率、品牌密集性等方面已经初步确立了相对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坚持多管齐下,为品牌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品牌建设,协会是纽带,企业是主力军,政府是服务者。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强化引导,加大扶持,采取各种方式和多种途径,为品牌建设提供服务。

1.加大政策激励。整合各项资金,建立市、县两级质量工作专项基金和品牌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品牌战略实施和创牌先进奖励。凡是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的,市政府给予100万元的奖励;获得全国和全省质量管理先进荣誉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对国际标准的参与起草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主要起草者,也按规定予以奖励。此外,在要素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对获得“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以及跻身中国企业或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在用地、引智、能源、资金等方面予以优先配置和倾斜。

2.搭建服务平台。认真组织名优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博览会、展销会,积极培育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会展、特色会展,在全国大城市开展“温州制造”系列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温州企业和“温州制造”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充分展示温州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实力。主要是办好一年一度的“浙江轻工产品(温州)博览会”、“中国(温州)科技成果交易会”、“中国民营企业国际人才智力(温州)交流大会”三个展会,为企业拓展市场、交流技术、引进人才、扩大影响提供服务。此外,市工商部门还建立了驰名商标培育库,华仪、森马等24个企业率先入库,受到重点培育。市质监部门制订了《温州市中国名牌产品三年培育发展目录》,对86个产品、79家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更好地形成国家、省、市级名牌培育的层次梯队。

3.强化技术支持。坚持把推进技术创新作为打造名牌的关键环节来抓,对重点行业共性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并积极引进上级技术研发、产品检验中心,努力为企业创牌提供技术支撑。现已有7个国家、省级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入驻温州市,建立了制笔、眼镜等54个重点行业技术研究中心,还与国内“大院名校”共建了82个科技创新载体。同时,把三项科技经费、技改资金、新产品开发资金使用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挂起钩来,并专门设立专利专项资金,对发明人、设计人和专利技术产业化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经费支持。目前,关注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已成为温州产品更好地铸就“中国品牌”的重要推力。2004年全市授权专利达18425项,注册商标37566枚,企业集团设立技术中心的达74家,占全市企业集团总数的60.2%,全市企业集团户均科技人员达44人。

上一篇:培育科技型企业 建设创新型城市 下一篇:诸暨:努力提升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