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的改革

时间:2022-10-12 03:42:51

“温州模式”的改革

摘 要:“温州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模式之一,但现阶段其发展却陷入了瓶颈期。本文全面分析了“温州模式”当前存在的各项问题后从新结构主义理论出发,指出通过内部升级,政府引导及金融改革将使“温州模式”再现辉煌。

关键词:温州模式 新结构主义 改革

一、“温州模式”概述

1.“温州模式”的定义

“温州模式”一词最早由费孝通提出,他从个体所有制及家庭所有制的角度将“温州模式”定义为一种家庭工业与专业市场的结合体,是继“苏南模式”之后又一特色鲜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此后,伴随学者们对“温州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化,其定义也更加精准。张一力(2006)指出,“温州模式”既是一种新古典区域工业化模式,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代表了温州地区经济制度的发展变迁。姚锋平(2007)认为,“温州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形的一种以粗放经济为主,注重数量增长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综上,本文认为,“温州模式”是一种依靠民间力量、以民营经济为载体形成的自下而上发展的区域经济体制。

2.“温州模式”的特点

作为一种典型的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独到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社会资本发达。社会资本指人们彼此间的联系以及在一定范围内人们为维护共同利益而普遍认同并接受的规范。“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更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2)“小狗经济”。小商品大市场的“小狗经济”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此外,“小狗经济”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3)民间投资为主。在温州民间投资早已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温州市内存在庞大的民间资本存量为内部的民间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以2010年为例,当年温州市内的流动民间资本总额已超过6000亿元,并且这一数字还以极高的速率逐年递增。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温州民间投资发展迅速。据统计,2011年温州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077.18亿元,占全社会总量的61.5%,投资增速高达112.9%。

(4)诱导性制度变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温州经济陷入了第一次发展困境,当时亟需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制度打破原有的制度均衡从而帮助温州经济走出困境,否则扩大再生产就将成为空想。基于此,温州企业创造性的建立了所有权归公同时又符合自身利益的股份合作制,这种自上而下从个别到整体由不规范到规范的制度转变堪称为诱导性制度变迁的代表,温州企业的发展困局顺势得以化解。此外,这一制度强调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投资,而随着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还会催生更多促进企业发展的诱导性制度变迁,由此就实现了循环累计效应,在这种演化模式下温州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均获得了长足发展。

3.温州模式的困境

回顾温州经济的发展,其经历了一个并不平稳的过程。温州的GDP增长曾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在1993年达到峰值之后便急转直下,此后开始缓慢回升。但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温州GDP总量虽有增长但增长率却逐年大幅下滑,最低时仅为8.2%。就经济排名而言,尽管温州经济表现活跃,但其经济排名却位于浙江省的末流,人均GDP等指标甚至落后于台州和金华,“温州模式”的发展困境由此显现。

第一,原发性缺陷暴露。伴随发展的深入,“温州模式”的一些原发性缺陷开始显现。首先,传统家族式经营模式出现危机,家族成员的管理经验与技能有限无法帮助企业扭转颓势,同时其一贯的封闭式经营既限制了专业经理人的进入也阻碍了与其它企业合并共赢的机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致使温州企业的辉煌成为昨日黄花。其次,“温州模式”自下而上的改革进程为其初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较少的管制给与了温州企业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自由放任的制度也催生了政府的“惰性”,导致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及政策优化等方面的作为不尽人意,继而弱化了制度优势,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资金矛盾显著。民间借贷一直是温州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但这种融资方式并不稳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波动极大,最高时曾超过100%,而同期中小企业的毛利润率却只有3%-5%,致使企业经营的系统性风险骤增极易将其逼入绝境。此外,中小企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缺乏对外资的吸引力令引资步伐缓慢。同时伴随经济的发展,产业内部竞争愈加激烈导致利润率下降,于是“温州炒团”随即产生,他们将过剩的产业资本大量投入了生产之外的邻域以追逐更高的回报,加剧了企业的萧条,因此融资困难扼住了温州经济发展的咽喉。

第三,产业结构问题突出。随着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温州的产业结构问题日益突出。首先以生产廉价劳动力制造业产品为主的低下的生产结构难以获得规模效应,进一步地规模效应缺失,便使其研发能力处于劣势并最终因为缺乏与中心国相匹敌的竞争力被逐渐边缘化。其次,产业结构低下导致产品结构低下,使得温州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一些地区出现分化,产品联系的差异将温州企业压制在价值链的底端,这种不利地位严重挤压了温州企业的利润空间,阻碍了其向发达产业的趋同。

第四,外部问题设置阻碍。温州长期粗放式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污染事件报道曾出不穷环境污染与经济进步齐头并进的问题,既危害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温州经济前进中的“绊脚石”。另外,社会资本严重阻碍了技术创新。温州的企业大多集中于轻工业,其实现利润增长的主要途径便是成本最小化,即降低生产和交易费用。当不存在可利用的社会资本时,企业就只能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生产及交易费用的降低;而一旦存在可利用的社会资本时,企业则会首先考虑使用社会资本以节约交易费用,继而就会忽略技术创新的作用,导致温州企业缺乏自我突破的动力。

二、新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温州模式”改革

1.新结构主义概况

上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理论在解决拉美问题上表现乏力,因此学者们开始探究结构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结合,他们在扬弃的基础上形成了分析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即新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1990年拉美经委会《变革生产模式,实现社会公正》报告标志着新结构主义的正式形成。其后至90年代末拉美国家悬而不决的发展问题为新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使其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许多对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极具借鉴意义的理论。

2.新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温州模式改革方向

纵观现今“温州模式”的发展困境,其与当年拉美国家的经历极其相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温州模式”的脱困之道,可以从新结构主义理论中找到答案。

(1)内部升级

产业结构问题是“温州模式”发展一大瓶颈,解决这一问题,新结构主义提出了“内生发展”战略与建立系统竞争力的建议。“内生发展”战略指出,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促进制度发展,提升社会凝聚,积累人力资本和技术能力从内部推动自身进步与产业升级并在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内外市场中建立参与其中的相对优势,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而建立系统竞争力则关注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作用,主张以技术升级为起点将企业纳入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推进企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而实现整个生产系统的现代化与一体化,生产率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引导

新结构主义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指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主张建立一种积极有为的政府,以克服市场失灵。自下而上的发展进程使温州政府在其中的角色经历了从不愿干预到无暇干预最终至无力干预的变换,在此之下,政府指导的缺失令温州产业链的延伸代价高昂且进度迟缓产生了严重的X-低效率问题。如何化解这一难题?新结构主义指出,政府应在如下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强化基本职能并提升辅助职能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软件与硬件设施,帮助企业加快新要素禀赋的形成;其次,坚持选择性干预与有效干预并重的原则,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金融危机为例,其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伤害的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调整经济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及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并且有效规避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加速经济的复苏,因此政府以本次金融危机为契机,为当地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再次,政府应充分发挥“内生发展”推动者的作用优化干预,通过建立干预平衡机制明确需要优先干预的领域,理清政策目标的先后次序。

(3)金融改革

新结构主义理论揭示了中小企业偏好地方融资渠道的原因,即金融交易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因此企业规模大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融资决策。从融资成本来看,受企业规模限制中小企业所需资本往往较少,因而其单位融资所需的交易费用远高于大企业。此外,从融资方式来看,受规模所限中小企业通常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加之金融历史短、透明度低以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致使小企业在正式的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活动受阻,于是对于发展中地区的中小企业而言,地方性的融资渠道就成为了比金融市场或银行更佳的选择。

因此结合这一理论与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可见,民间融资成为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并非偶然,对此其未来的金融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温州民间融资的火爆凸显了利率双轨制的弊端,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削减利率双轨制的影响,其次,以开放的姿态降低金融市场进入门槛,打破主流融资方式的垄断,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开辟渠道,从根本上化解民间融资的风险。最后,“国进民退”为民间资本进入各领域扫除制度障碍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同时鼓励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以促进其发展。

三、结论

“温州模式”经历了试探期,黄金发展期和现今的问题期三个阶段,其发展过程中展现了众多独有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此中优点应得到肯定,而相对的问题也应予以重视,新结构主义在拉美经济转型过程中所提出的极具建设性的观点对于解决当前“温州模式”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颇具借鉴性,通过内部升级,政府引导及金融改革的有效落实,“温州模式”在未来定能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1(1):1-32

[2]高鸿鹰.新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1(2):111-116

[3]姚锋平.温州模式的发展及困境分析—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温州大学学报,2007(1):53-58

[4]陈恺,王继青.新结构主义学派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反思及启示[J].中州学刊,2000(2):28-32

[5]张一力.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人力资本结构比较[J].财贸经济,2006(2):83-86

作者简介:董雅洁(1987-),女,陕西华县人,兰州商学院国际贸易学研究生

上一篇:基于会计信息化浅析现代计算机会计问题 下一篇:完善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