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作品的鉴赏标准

时间:2022-10-25 07:33:29

文学翻译作品的鉴赏标准

摘要:本文对《傲慢与偏见》的不同翻译作品进行对比赏析,以此来具体探讨文学作品翻译的理想化标准。

关键词:文学作品翻译;标准;忠实性;文体风格

文学作品的翻译一定是以忠实作者原意为基本原则,以文笔通畅为一般要求,以风格统一为理想标准的。就像奈达所定义的那样:“翻译是用接受语复制出原语最贴近的自然对等,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文体对等。”(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1这包含了两重意义,第一个是说意义对等是基础,第二个是说要在忠于原语的意义的基础上,还要达到文体的对等。“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Nida)而翻译文学作品要达到的极高的要求就是可以连同原作者的写作风格都一同搬到读者面前。就像傅雷先生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到的“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而风格的再现却包括作品的思想和感情,作者的精神素质和写作手法等许多不好把握的因素。在此,笔者将对几位译者对《傲慢与偏见》的译文进行对比,来具体分析翻译作品的水平孰优孰劣。

其中参考了三个译本,其一是孙致礼的1999年译本,其二是王科一的1997年译本,第三个是雷立美的2003年译本。

例子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译文:1、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雷译本)

2、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王译本)

3、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孙译本)

第一个译文中,机械的对应式转换的痕迹很明显,叫人读起来原文意义的表达不是很通畅。第二个译文中的“已经”在此略显不当,意思就像是这条“真理”早已得到世界公认一样,而原文说的只是贝内特太太的一厢情愿之词。第三个译文中,举世公认、真理等正式用语与有钱、单身汉等口语化用语相结合,把作者亦庄亦谐,反讽意味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保持住了原作的笔调风格。

例子2:“My dear, you flatter me. I certainly have had my share of beauty,...she ought to give over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

译文:1、亲爱的,你太过奖了。从前我的确也是有过花容月貌的,……就应该不要再考虑自己的美貌了。(雷译本)

2、 亲爱的,你太抬举我啦。我以前确实有过美貌的时候,……就不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了。(孙译本)

第一个译文里“应该不要再考虑自己的美貌了”句式比较正式,不是很口语化,更不应该出自贝内特太太这样的比较粗俗的人之口,显得话语跟人物性格不匹配。而孙译本的翻译则更能体现贝内特太太将讽刺视作赞美并故显谦虚的人物形象。

例子3:“Don’t be coughing so,…Have a little compassion on my nerves. You tear them to pieces.”

译文:1、看在老天爷的份上,……稍许体恤体恤我这可怜的神经紧张的毛病吧。你简直快要把我的神经撕碎了。(雷译本)

2、别老是咳个不停,……稍微体谅一下我的神经吧。你咳得我的神经快胀裂啦。(孙译本)

雷译本的用词“稍许” 跟“体恤”都显得过于正式,而最后一句的“简直”也显得过于书面化,但孙译本中,“稍微”跟“体谅”用词就显得更合适些。

例子4:“I see no occasion for that.”

译文:1、我不用去。(王译本)

2、我看没有那个必要。(孙译本)

“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 ”

译文:1、老实跟你说吧,这不是我份内的事。(王译本)

2、 告诉你吧,这事我可不能答应。(孙译本)

“I really cannot laugh at it; you are safe from me.”

译文:1、我的确不能在讥笑你了。你放心好了!(王译本)

2、 我真不敢在讥笑你了。你在我面前是保险的了。(孙译本)

在这组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到,王译本的生活气息更加地浓厚,文字意思表达更为简练,文体风格与原文的生动活泼更为接近,读起来自然畅快。而孙译在这里几乎是直译的,尤其最后一句,意思表达就很刻板了。

例子4:“...but as for the ball, it is quite a settled thing; and as soon as Nicholls has made white soup enough I shall send round my cards.”

译文:1、……舞会已经决定了非开不可,只等你可尔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帖。(王译本)

2、 ……舞会可是说定了非开不可的,只等尼科尔斯准备好足够的热汤,我就下请帖。(孙译本)

在这句译文中,孙译本的“热汤”还加以了注释:系由肉汁、蛋黄、碎杏仁和奶油掺合而成的汤液。当时,英国人在舞会上常喝兑酒的热汤,借以热身与提神。这样读者还可以对英国当时的文化有所了解,译得很是详尽。王译本这里虽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可如果这种简译手法用的太多的话,容易形成不忠实于原文的后果。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理想的文学作品译文不仅仅要能够达到词能达意的程度,更要语句通畅,使接受语的读者读起来语畅气顺,最高水平的翻译则是能达到与原作品原作家的风格保持一致,完全保存下来原作的风味,争取能达到钱钟书先生提出的理想境界--“化境”。

1 Nida E, Charles R 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E.J.Brill. 1974.

上一篇:“比兴”概念的生成因素 下一篇:性与人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