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新课程下的高效教学

时间:2022-10-25 07:18:44

浅谈小学新课程下的高效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小学教育中的全面实施,科学教学的正确运用,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单纯的书本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和事物认知的要求,因此,必须积极拓展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与现实相结合的同时,把教材和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更紧密的结合,完全破除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满堂灌”的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同时,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小组合作;兴趣激发

语文课本就像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丰富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寻,去开发,然而当前语文教师落后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慢慢失去了兴趣,导致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成了霜打的茄子没了精神,教师讲课也是“陈词滥调”,没有激情。语文教学走的仍是老路子,课前让学生预习生僻字词,课后让学生背诵课文,背诵古诗词,学生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产生厌倦心理,语文学习热情也会慢慢削弱。而合作探究学习理念,倡导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探究学习,它与当前学生被动学习是相对的,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快乐、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说,合作探究是语文教学对高效语文课堂的呼唤,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呼唤。

一、小学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要遵循两个原则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要科学

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较低,学生之间存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差

异,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我们要在小学语文小组学习的划分中体现对差异的尊重和对差异的合理分配。一般情况下,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准,当然,四人一组为最佳选择。这种精细化的划分主要是为了保证各小组的融洽合作,也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容易地掌握各小组成员的语文学习情况。当然,小组成员的划分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把语文写作能力强、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全都分到一个小组,要注意优生、学困生的合理分配,要保证每个小组中既有语文成绩拔尖的学生、又有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当然还要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样可以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可以保证各小组语文学习实力的均衡。

2.合作小组组长的任命要合理

在小组学习模式中,小组组长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单纯地以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为任命依据,要充分考虑各个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比如,可以选择那些学习能力强、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善于帮助同学、团结同学的人担任组长,当然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推荐选举任命小组组长,这样选出来的组长会让各个成员心服口服,有助于树立小组组长的权威。当然,小组组长也可采用轮流担任的方式,俗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担任小组组长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领导才华和组织才华,这样可以凝聚所有学生的智慧,有助于集体力量的发挥,可以让各小组成员共同协作,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二、通过教材与现实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也曾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提及。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和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达到教育与现实相结合的根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扮演角色、图像放映以及音乐插入等方式体会情境。利用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使整个教育教学从根本上实现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的目的,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到《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史记》中的《廉颇与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讲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不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能改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这篇课文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多角度去发现、学习这两个人的优点。让学生深入教材与现实相结合的情境之中,回忆并讲述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文中甚至现实中人物的心理情境,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迅速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整篇课文的

理解。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的专业,再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感受,走进学生的心灵。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之所需。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带动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作为主体,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快乐教学。

参考文献:

[1]郑生祥.对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反思[J].小学教学参考,2010(34).

[2]王绍祥.小学课堂合作探究的有效方法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32).

[3]滕建国.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后塍小学高桥分校)

上一篇:注重开展经典诵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化繁为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