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是口号 而要落到实处

时间:2022-10-25 04:44:32

改革不是口号 而要落到实处

改革讨论不足之处

关于改革的讨论,尽管数量庞大、论述极多,大都有明显缺陷。很多讨论停留在发展与改革愿景层面,局限于简单的口号式说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好的市场经济、避免坏的市场经济;建设以法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建立产权清晰的市场经济;建立持续发展、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市场经济。这些提法,无法对停滞不前的改革,提出理论上的指导,这是一。

第二,改革措施缺少方向性。关于个税改革,局限于起征点多少,忽略了征收个税目的;二次分配依赖个税体制,还是依赖其他制度?关于财产税,局限于增量部分收税,还是存量部分收税;对第二套房收税,忽略了征收房产税目的!公共财政收入基础,来自于国家长期持有的生产资料,还是对生产、流通环节,财富存量收税,政府开支到底应当多大?关于民营企业,集中于促进发展,忽略了以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为最佳。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不够。目光下意识地聚焦于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制度,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有经济制度上的诱人之处,也有非常明显的独特性,美国人素有“美国例外论”。世界上有相当不同、非常发达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德国式的、日本式的、新加坡式的,都是下一轮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参照物,必须全面研究借鉴。

未来中国进入有限权威时代,政府及决策者权力不一定减少,决断力和执行力却明显受限,民众通过互联网、媒体表达意见,形成了日益强大的舆论压力;现有体制内部利益的多元化,导致政府决策过程受到各方利益群体的游说,执行的过程受到各种掣肘。

对比30年前,中国社会阶层相对简单,只有工人、农民、国家干部、知识分子,这种简单的划分早已过时。制造舆论、影响决策,还有企业主、股民、有房阶层、无房群体、进城外来工、部分境外人士。在多元化的社会里,不具有绝对权威的决策者,必须凝聚社会共识,获得社会理解支持,不能强行推出任何改革。

凝聚社会共识,推进有益改革,识别约束条件。从“我认为改革应该怎么进行”转变为“社会主体需要什么样的改革。”学者从给社会开处方治病,转换为给社会列菜单,通过理性分析,告诉公众和决策者,改革有什么选项,每一个选项的后果是什么,根据民众口味,更好还是更坏。这才是学术界对中国未来改革方向,进行讨论的基本范式。

三大变量三大维度

第一大变量是民众的市场经济理性度。民众在一个波动的资本市场中的运作能力,不同地区完全不同:香港民众明显比内地民众更理性,更懂得如何应对波动的股票、房地产市场。中国内地,不同地区人群的市场理性度也不一样,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百姓的市场理性程度明显比内陆地区要强。这一点是不断演进的,知识在传播,民众在学习。

第二个变量是民众在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之间取舍的偏好。一般认为,美国社会更强调个人自由,德国也许对社会秩序更加强调。中国社会怎么样?相对于美国,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的民众更加注重秩序。社会秩序是广义上的理解,不仅包括低的犯罪率,也包括贫富差距和福利水平。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地区的中国民众,偏好不一样。

第三个变量是政府的禀赋性执政能力。政府能否有效地执行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有的国家或地区,政府能力极强,新加坡政府能够做到低腐败、高效地施行一套经济体制;发展中国家,政府容易出现腐败和能力低下、执行力不强等情形。对于中国而言,随着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政府对民众责任心的提高,这一变量也会改变,不同地区的政府能力也有不同。

现代市场经济纷繁复杂,如何高度地总结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同之处呢?综合文献资料,总结三大基本维度。

第一大维度有关生产和交换基本制度安排。日本式的所有权高度社会化控制模式,美国式的大股东资本市场操控模式,欧洲大陆式的家族控制加政府干预混合模式,值得注意。生产组织的制度安排是内生性的,是相关制度推衍出来的。日本遗产税极高,家族很难持有企业;德国资本运作受限,家族容易长期稳定地控制企业。

第二大基本维度是市场经济平稳运作制度安排。现代经济具有内生的基本波动性,为了应对内生波动,现代经济必须有一系列基本的制度安排。首先是公共品的厘清与提供,必须认定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是公共品要由国家来提供。英国与日本显然认为:基本的新闻和媒体服务是公共品,英国广播公司(BBC)与日本的NHK都是国家出资,政府监管;美国没有这种传统。基本住房服务,在新加坡被理解为公共产品性质,因此由政府直接提供,在美国更多地被理解为私人产品。

第三大基本维度是利益冲突解决和权利分配机制。经济中的各个利益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冲突,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友好协商来解决。维系市场运行,必须要有约束力的法庭做背景。权利分配与此密切相关,谁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决定着交易双方如何协商。事实上,只有在权利划分清楚的情况下,存在公正的第三方合同执行者,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协商谈判,达到最优的结果。

经济改革需要什么

在市场经济的理性度方面,中国的社会禀赋处于演进的过程中,中国民众不如具有长期市场经济经历的发达国家民众理性度高。在社会秩序及个人自由的偏好上,中国民众受五千年封建传统、儒家文化熏陶,比美国民众更加偏向于社会秩序。中国政府的执行能力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也是参差不齐,在高考方面执行力度比较强,腐败比较少,其他方面远非如此。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开阔视野,把目光从美国式现代市场制度,扩大到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荷兰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在重点领域,包括大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安排、住房、商业银行、基本福利制度、教育培训等方面,需要有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和借鉴。与美国相比,国家的经济制度禀赋,在不少方面和中国更接近一点,需要仔细研究。

中国改革应当大幅度地放权,让各地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行改革。不同地区的经济制度,社会禀赋差距很大;不同地区的政府,应当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改革方向。土地所有权,江浙一带的农村居民的市场理性度比中西部高,不妨先行一步。一个简单的推论是,依赖立法搞改革,不一定最符合实际。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全国一刀切,立法搞改革,即使所立之法律可以执行,效果也不一定很好。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百姓的社会禀赋在不断演进,市场理性程度在不断提高,对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的偏好,也会不断改变,政府的执行力,也会不断提升。中国在改革中,需要更加强调制度的灵活性,避免僵化性。

一个基本结论:未来的改革需要开阔思路,下放权力,以一个分权的、不断演进的改革方式,取代一个自上而下、一刀切的改革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在不同的地方之间,有可选择的余地,企业的选择,有助于地方提升改革的积极性与效率。

(本文作者系资深媒体人、财经评论家)

上一篇:小微“足浴”开创半边天 下一篇:体育活动引领和谐校园建设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