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后现代性

时间:2022-10-25 03:40:40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后现代性

摘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世界各国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文化“后现代音乐文化”也随之而来。世界各国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都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而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也是不甘落后的,为了迎合新的社会形式,也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即“新课标”。

关键词: 新课标 性质 后现代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人类社会已经逐渐由工业社会进入到后工业社会。一个新的社会形式的出现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后工业社会也不例外,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音乐文化也由过去的“现代音乐文化体系”发展到“后工业社会音乐文化体系”。世界各国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也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都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改革,并将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像美、德等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的中国,在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式下也是绝不甘心落后的。我们国家在经过了几年的试验和研究之后,也制定了新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课程标准,即“新课标”。

什么是“新课标”?它的“新”新在何处呢?

一、新课标的性质

新课标规定,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它还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爱好。

新课标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其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它还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并注重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

新课标更强调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学生在了解我们民族音乐的同时,也能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后现代

“后现代”一词,众所周知,是社会发展到又一个历史辉煌时期提出来的,它是对“现代”的一种延续、批判、继承和发展。下面我们以“后现代音乐”为例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后现代”的具体所指。

要了解后现代音乐我们就不得不提现代音乐。现代音乐的理念是在传统音乐理念、传统的音乐美学和技术基础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的音响大都晦涩难懂,逻辑安排非常严谨。现代音乐追求的是统一性、整体性,西方音乐技术理论占统治地位,作品大都节奏规整,旋律、和弦等都是绝对的物理和几何化,严格按照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要求来进行的,把西方音乐看做是高雅的音乐,而把其他民族的音乐看做是低俗的音乐。

后现代音乐则是在现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的探索和挖掘,它在结构和逻辑上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开拓。它对过去那种追求统一的、整体的音乐进行了批判和否定,越来越多地追求那种无序、不稳定、不确定、非连续的音乐形式,追求开放性、多义性、无把握性、可能性和不可预见性的音乐。

后现代音乐的调性结构、主体发展以及音乐结构和逻辑打破了现代音乐的逻辑,因此,它是一种无逻辑、自由、松散的音乐形式。各种各样不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的音乐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多元化成为普遍的基本理念。它承认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是平等的,认为一个民族的音乐代表了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我们应该对它们予以承认并接纳,并通过该民族的音乐去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它追求的是创造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去创造音乐作品,而不是每个音乐作品都要严格按照西方的技术理论去创作。

通过对“后现代音乐”的介绍,我们可以大体地了解“后现代”为何物。下面笔者将重点介绍“新课标”的“后现代性”的具体表现。

三、“新课标”的后现代性

1.自由性

“新课标”规定: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为学生设置可供选择的选修模块,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音乐的机会,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对少数音乐特长生开放,只培养少数音乐尖子。

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由选择相关的内容来组织课堂内容,教师不用再照本宣科,学生也不用再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习内容,注重的是学生内心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而不是要求绝对统一的感受。

2.创新性

在培养学生方面,“新课标”一改过去那种一股脑地往学生脑子里塞知识、“填鸭式”的教学,而变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想象和发展空间。对他们的评价也由过去的单一的定量评价,而变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更注重对人的全面的塑造和人的全面的素质发展,让学生“会学音乐”,而不是“学会音乐”。

制度方面,它突破了原来的、旧的条条框框,建立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音乐标准,如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音乐课程目标的重新界定、评价体系的重新设置等,使我们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音乐教育,用一个更严谨的态度来对待音乐教育,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包容性

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承认世界各民族的音乐都是平等的,放弃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承认世界上的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不同民族风格之分,而我们通过该民族的音乐可以更快更详细地了解该民族,了解更多的知识,眼界自然更宽广。

4.发展性

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育人”而不是“育才”。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也是“新课标”的追求。

“新课标”还强调,学校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使三者结合,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音乐课程还要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特别是与姊妹艺术课程的有机结合,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等等。

纵观“新课标”,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教育正在向完整化和成熟化发展,它的一些理念完全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媲美,虽然它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正确面对当前的局势,对自己心中的理念做重新的刷新,真正理解新课标的精髓所在,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做好教学工作,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相信在我们所有国人的努力和坚持下,它的前景是无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陕西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

[5]管建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音乐学院2007级研究生)

上一篇: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与传统图形艺术相结合 下一篇:电子商务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