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问题”的反思与对策

时间:2022-10-25 03:34:13

“零问题”的反思与对策

在中国,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无独有偶,在意大利,有这样一则典故:“一群小朋友问伽利略:‘您学识那么渊博,问题一定很少吧?’伽利略回答说:‘不!我的问题要比你们多得多。’小朋友们大惑不解。伽利略在地上画了大小两个圆,他说:‘这个大圆是我已有的知识,小圆是你们已有的知识,圆外面是我们未知的知识,问题就在已知和未知的交界线上,随着问题的解决,交界线就不断延长,正常情况下,自己产生的问题就会越多。我的这条交界线长,问题当然就更多了。’”一首小诗,一则典故道出了“问题”的真谛。而当下课堂教学现状是:问题常常成为教师的专利,而学生是无疑问、不知问、不会问、不敢问。

一、对“零问题”的深刻反思

问题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发动机,问题是学生思维创新的助推器,没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造成学生“零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陈旧观念的影响

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正是因为这种落后陈旧的观念,泯灭了学生“问”的天性。因此,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满堂灌”、“满堂问”的陋习,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发言权”。

2.落后思想的影响

部分教师仍受落后教育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上说一不二,至高无上,不容学生提出异议或质疑,师生之间缺乏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学生课堂上存在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教师和学生缺乏情感交流,致使学生不敢也不愿意提出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缩短与学生心灵上的距离,要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亲情融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把赞赏留给孩子,只有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消除心理障碍,身心得到解放,才愿意提出各种问题。

3.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素质教育逐步深入。但我们仍看到,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应试教育更关注记忆知识,更多的填鸭式、灌输式,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入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缺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策略。

4.学生问题意识缺乏

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一个忠实的听众或观众,课堂只要认真听讲做笔记,忠实于课堂,忠实于老师,甚至对老师无意讲错的现象都无动于衷,认为只要学会接受,学会解题就行。这种心理导致他们不想问也不愿问。另一方面,学生缺乏提问的技能,即使想问,也不知道如何发问,缺乏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害怕提出的问题过于浅薄甚至荒诞,招来同学们的讥笑或老师的白眼。

二、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作为教师要激励学生“敢问”,引导学生“会问”,激发学生“善问”。

1.创建和谐氛围,营造学生提问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怕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或是没有想好、想全面,怕提出来同学笑话,怕老师白眼。因此,要能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首先,必须创造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可能存在的紧张心理。其次,要竭力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提出的问题不够恰当时,允许重提;提出的问题不完整时,允许补充;没想好时,允许再想;有不同的意见时,允许争论;忽有“灵感”或“顿悟”时,允许插话。再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渗透提问的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探索、学会寻找、学会概括、学会推理、学会验证、学会突破,从而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教学中活跃思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形成宽松和谐的、自主、自由的学习空间。

2.结合课堂的情境,创设学生提问的场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学科教学中,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重视建构问题的“原型”,有意识地把生活问题与化学学习相联系,诱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化学”。当学生遇到这些熟悉又新鲜的情境,在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作出解释时,就会引起认知冲突,问题意识油然而生。如:在学习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内容时,要求学生观察一下自己家中使用了哪些金属,比较一下自己家中的电饭锅的颜色与超市中电饭锅的颜色有何不同,观察炒菜的铁锅刷完后,第二天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用来炒菜的铁锅不刷(沾有油污),第二天又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3.通过实验观察,激发学生提问的灵感

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其感兴趣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究心理,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心理基础。作为教师,要精心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想方设法增加各种有益于观察的刺激物,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机会,并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养成爱科学,乐于观察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灵感。如,在学习氯气与二氧化硫漂白原理时,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后,若将该溶液加热,原来的红色恢复,而氯气使有机色素漂白褪色后,即使再加热也不能恢复原有的颜色,这种现象的差异,自然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问题也油然而生。再如,学习“盐类水解”时,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判断NaCl、NH4Cl、CH3COONa的水溶液的酸碱性,然后用pH试纸来测定上述溶液的pH值,根据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不同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同样都是盐,有的显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的为中性呢?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挖掘教材的内涵,提供学生提问的素材

教材是最直接、最权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认知的重要文本,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本章、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什么?概念、公式、定律、规律有什么含义?这些概念或定义它的内涵或外延是什么?这些公式、定律、规律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字眼“化合物”提问,少了这个条件行不行,没有这个条件会出现什么问题,多了其他条件又会如何?又如在学习物质电离能时,通过对教材中第一电离能曲线变化的观察,学生会提出同周期中IIA元素和VA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为什么出现反常现象的问题。

5.深化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寻找提问的路径

课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问题的“始发地”,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怀揣梦想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让学生载着希望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如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后,学生对化学平衡的概念等相关问题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后平衡能否被打破,哪些条件对平衡有影响,改变某些条件后反应将向哪一方向进行,能否重新达到平衡,重新达到平衡时反应速率有何改变,各物质浓度如何变化,是否与原平衡等效等一系列问题。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手段,“不教”才是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这才是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刘经华,钟发全.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 潘伟.“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化学课堂教学研究.化学教与学,2011(4).

[3] 袁来德.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

上一篇:禅画 第6期 下一篇:恰当运用批评,提升中职生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