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北方衰落的真凶

时间:2022-10-25 02:29:24

黄河:北方衰落的真凶

中华文明源于黄河

黄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几千年来,它哺育了生活在流域内的人们,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夏、商、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隋、唐、北宋等王朝的都城均建立于黄河流域,说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里一直是我国古代政治中心。

黄河流域曾经如此辉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唐、宋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适宜粟、稷等旱地作物的生长,也较适宜远古简单粗糙的木石铜器农具的运用,所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达到较高水平。

其实除了这一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之前黄河河道相对稳定,古人还能够与黄河和谐相处。因此,在唐、宋以前,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摇篮,这是中国古代的史实。

黄害之威

但是,如果黄河河道失控,黄河流域的文明还能繁荣吗?其实,黄河虽然孕育了中华文明,却也是中华文明在唐宋之后继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黄河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不尽的灾难。历史上,由于黄河下游地势低平,水流较缓,黄河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沿途淤积下来。据计算,黄河泥沙每年约有3―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道,使河床每年以8―l0厘米的速度抬升,成为“地上河”。当洪水到来时,黄河冲决沿岸堤防,奔腾肆虐,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害河。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1602年至1938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自然决口和人为决口达1590次,决堤口达1807处,较大的改道26次,其中重大的改道就有7次之多。黄河的频频决口、泛滥和改道,对黄河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每一次决口后,先是吞没了大片农田,夺去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如1841年黄河在开封决口,河南、安徽两省有30多个县被淹没。洪水过后,又留下大片流沙,在长期风力作用下,形成了许多断断续续的沙丘和沙垄,吞噬了农田、房屋以及城市,阻塞了道路交通。现在河南省东北部和东部还分布着许多沙丘、沙垅和大片盐碱地,就是历史上黄河泛滥的结果。

此外,黄河不断地决口、改道,也直接改变了下游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战国以来的文献记载反映出古代这片平原上河网交错,湖泊密布的地理景观。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更为详细,当时黄河下游平原上有190多个规模较大的湖泊,而且这些河流和湖泊大多数都能进行通航和灌溉,同时在调节黄河及其支流的流量和改善当地的小气候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经过黄河一次又一次的泛滥、袭夺和灌淤,其他河流渐渐淤积,甚至完全断流。这些湖泊被黄河泥沙淤积后,很快被垦为农田。因此,今天黄淮海平原上的主要河流仅能季节性通航,湖泊比起古代更为稀少。

北方衰落

从宋代开始,黄河之害变得严重起来。

在唐、宋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黄河流域曾经以其所具有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一直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和生产力水平最为发达、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中华民族的核心地带。但宋代以来,随着历史上黄河的屡屡决口、泛滥和改道,从而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复杂的社会原因,黄河中下游尤其是下游地区,不再是富庶的代名词,而成为黄泛区也即灾区的代名词。

正是这一时期,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开始丧失,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被迫逐渐离开黄河流域,向环境更加适宜的长江流域转移了。南方的情况恰恰与北方相反,从唐代后期至北宋中后期,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人口增长,使南方人口开始超过了北方,再加上南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均比北方优越。因此,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逐渐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移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广大的江南地区。一句“苏湖熟,天下足”正好反映这一客观史实。

中国北方的衰落虽然有靠近北方游牧民族,边关威胁大的因素,但是黄河变成害河这一自然因素,也是令中华文明不得不转移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来自地心的小人儿 下一篇:人类是最优秀的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