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时间:2022-10-25 01:30:52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摘 要: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工作者需要对源语和目的语有较广的知识面,需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就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英民族的文化心理, 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和冲突。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会因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对语言的表达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同一个词,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头脑中所反映的意象和联想可以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文化”(Culture) 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作土地”。之后,"Culture"的词义被引申为“培养兴趣、精神”。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源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其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西方文化也是如此。但在很长时间里,中西方文化像两条平行线,互无关系。20世纪末,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眨眼之间即可实现,文化也步入“互联”时代,各种文化都将从与其他文化的交汇中获益匪浅。尽管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差异十分明显。这种差异就是文化的特殊性,或者说是个性。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礼貌、称谓、颜色词、数字寓意、习语、传统节日等等。

一 礼貌方面的差异

礼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它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汉英文化中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判断礼貌的标准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是和在两种文化中礼貌的不同起源以及长期历史过程中受社会、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分不开的。

(一)礼貌观的差异

在汉文化中,“礼貌”一向被看成是道德问题;而在英语文化中,“礼貌”被看成是人际交往中避免冲突和不和的一种策略和手段。汉文化中礼貌一向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它要求社会成员在思想上有合于礼的是非观,美恶观,在仪容,举止和谈吐上合于礼的规范”。而西方学者,如拉科夫、布朗和列文森以及利奇都把礼貌看成是避免冲突和不和的策略,是避免对别人触犯或减少人际交往中摩擦的一种手段,礼貌的作用在于回避不和及寻求一致。交际中一般将重点放在回避不和上。

(二)礼貌用语的差异

中国式的“谦虚”出于真诚而非虚伪。例如,当受到赞扬时,人们往往习惯给予否定回答:“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或者,“不,我做得还不够”。当邀请客人吃饭时,尽管饭菜很丰富,主人也会说“只是一顿便饭”或“我不会做饭”。这些都侧重于人们之间情感的交流,强调的是感情的真诚而非虚伪。汉语用道歉的方式表示感谢难以为西方人所理解,中国人应邀做客时会说“给你添麻烦了”,得到别人帮助后会说“对不起,浪费了你不少时间”,西方人听到这类话难以理解其致谢之意,他们不明白对中国人来说这种以关切对方的态度表达谢意的方法有时比直接感谢显得更加情真意切。又如汉文化中人们对恭维和赞扬的应答也充分体现出汉文化贬己尊人的礼貌特征。当被别人恭维和赞扬时,人们往往说“哪里,哪里,做得不好”、“不敢当”或“过奖了”之类的话进行自谦。这样的回答在中国人看来不仅是礼貌的而且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要求的是尊重事实,考虑的是答话人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对个人尊重;我表扬你工作做得好,你却对此直接予以否定,这是对我真切、热情的态度的否定,是不诚实的。由于我国在古代很多时候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贫苦,温饱经常不能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见面时,出于关心,彼此总是问对方是否吃过饭。这样,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语“吃饭了吗?”这种寒暄语尽管在城市中已停止使用,但在农村地区还在广泛使用。如果该寒暄语直接被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会引起误解,英语国家的人会误以为问话者欲请他吃饭。如果问话者没有了下文,听者就会感到奇怪,因为在英语国家,这种用语被认为是真正关心对方是否吃过饭,有请对方吃饭之意。因此,该寒暄语可直接译成"Hi! ""Hello! ""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等。如果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需解释说明这种文化差异。

二 称谓方面的差异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中国文化中“贬己”和“尊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要求人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人际交往中言行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做到长幼有序,地位有别。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在人们的相互称呼、介绍、问候、邀请、受礼以及对待感谢和赞扬的应答中。如在敬辞和谦辞的运用中,指谓说者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如“鄙人”、“卑职”、“拙作”、“愚见”、“鄙校”等;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如“贵姓”、“尊姓”、“高见”、“大作”、“贵校”等。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三 颜色词方面的差异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界中,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创造了十分丰富的颜色词汇,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事物和思想的重要工具。颜色一旦浸入文化的染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会产生特定的含义,引起特殊的联想。因此,即使是同一种颜色在不同民族的心里所引起的联想意义有时候也是大相径庭的。

(一) 颜色词在联想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崇红情结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红与太阳与火有关,太阳给万物带来生机与温暖,而火意味着光明与兴旺。所以红色象征着幸福、喜庆、吉祥、成功、好运。在中国,红色都是运用在美好吉利的事物上。英语中的"red"也可以表示重要或喜庆的,如:a red letter day(重要的日子),roll out the red carpet(接待贵宾),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对红的好感远不如中国文化。西方对"red"一词的理解与联想主要基于其物理属性。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主要指鲜血的颜色。因此,红色是“危险”、“紧急”、“暴力”、“血腥”、“愤怒”和“困境”的象征。如:red alert(紧急警报),red cross(红十字会),red ruin(战祸、火灾),red revenge(血腥复仇)。另外用red所引申的短语也往往含有贬义, 如:see red (勃然大怒),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出没的地方),red neck(乡巴佬)。西方国家在账目中记录负数时常用红色笔迹。所以,red还表示亏损、负债,如:red figure(赤字),in the red(负债)。

(二) 颜色词在语言应用上的文化差异

比如,中文里的“红茶”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青一块紫一块”是black and blue而不是black and purple;“青衣”不能译成blue dress,而应译作black dress;“青玉”不可译作blue jade而是gray jade。而英文中的grey- haired应该是“白头发”而不是“灰头发”,brown sugar是“红糖”,而不是“棕糖”,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

(三) 颜色词语言色彩的差异

语言色彩是指语言意义的褒贬和中性。颜色不仅有语言色彩,还有各自不同的褒贬义。中国文化中中性的蓝色在西方文化中却时而褒义,时而贬义;当“黄色”表示“低俗”时相对应的不是"yellow"而应该是"blue"。

四 数字寓意方面的差异

在我国,某些数字被看作是吉祥数字,如: 6 和8。6被看作是顺利的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古代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妇女怀孕也称为“身怀六甲”,天地四方合称为“六合”。民间也有“六六大顺”的吉语,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 666, 6666”这几组数字,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英语里把隐居的人称为666,因为他们完全脱离了上帝,人是在第六天被创造出来的,还有许多缺点,所以我们要和上帝呆在一起,才能洗净身上的罪恶。相关的成语有six to one (相差悬殊的较量) ,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 by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 be six feet under (到死,见阎王) , knock sb1for six(彻底打败某人) 。8被看做是财富的象征。传说中有“八仙过海”、周易有“八卦”、兵法中还有“八卦阵”之说,做生意要笑迎八方客,做人讲究“八面玲珑”,过年过节要吃八宝饭,在中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八”可以说是特别偏爱,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电话号码中喜欢有八,汽车牌照号码最好有八,有的商店取名“518”(“我要发”的谐音) ,公司企业等单位开业把含有“八”的日期选作黄道吉日,开业典礼的时间也要定为8 点18 分(“发一发”的谐音) 。可见数字“八”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示数量的数字,同时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蕴含着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英语里比喻新的开始,新的抉择,所以有be behind the eight ball (进退维谷) 。

数字4在中国由于谐音“死”,而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 ,“54”(谐音“我死”) 。在西方国家,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有的民族反而对“四”极为崇拜,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还有褒义的用法, four star(极好的), four hundred, (名流) a four leaf clover (幸运)。 four还和fair谐音,所以在英语里four还象征着和平和正义。

除了6、8、4等数字以外,还有很多数字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特定的含义。如在汉语中2 与5连用指某人时,意指某人不成熟或愚蠢,说某人是二五或二百五意指某人是傻瓜。在英语国家,没有特别的幸运数字,但却有不祥数字,13 被看作是不祥数字。英国从前通常在星期五处死罪犯,因而星期五也时常被叫作“绞刑日”。如果“13 日”与“星期五”是同一天,则被认为大不吉利,被称为“黑色星期五”。按照迷信的说法,每到这天,12个巫婆都要举行狂欢夜会,夜会高潮时魔鬼撒旦会出现。圣经的一些解释者认定,亚当和夏娃就是在这个日子偷尝了禁果,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杀死了他的弟弟亚伯。据说,在13日这一天,美国前总统胡佛o罗斯福绝不出行。

五 习语方面的差异

同一句话,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习语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

(一) 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造成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 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

(二) 由于不同的造成的差异

宗教方面的差异是心理文化差异的典型。宗教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中国人信仰佛教。因此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在西方国家,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等等。《圣经》被基督教奉为经典,因此,有大量的习语出自《圣经》。如:Job's patience(极为耐心),Judas kiss(犹大之吻),a daughter of Eve(女人),as wise as Solomon(智慧超群)等等。由此可见,《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汉语随之出现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因为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五体投地”,“回头是岸”,“顶礼膜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

(三) 由于不同的历史典故造成的差异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的来源有历史原因,也有的是出自寓言、神话、传说等,它们结构简洁,但意义深远。例如英语中有:a run of the mill job(指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堑,长一智),the shepherd's boy and wolf (骗人者反害己),Pandora's box(潘朵拉的盒子),意为“灾难,麻烦的根源”等。在汉语中有“破釜沉舟”,“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狼狈为奸”,“画龙点睛”。所有以上这些习语是与各国的文化相联系的,如果忽视这种联系,只从字面意义上就不能理解语言的内涵。

六 传统节日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除了有共同的节日,如元旦(New Year's Day)以外,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像中国的春节(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和中秋节(Mid- Autumn Day)等;西方国家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万圣节(Halloween),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 和圣诞节(Christmas)等。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主要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而西方文化由于长期受基督教的影响,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节日中,中国喜欢红色,而西方崇尚白色。

通过中西方节日的比较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和的差异,以及思想理念及价值取向的差异,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融合。认识西方的历史与文化,克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达到更有效的融合,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

结语:

其实,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还有许多,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无处不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饮食文化上、绘画和雕刻艺术上、思维方式上、生活态度上、教育观念上、家庭观念上、价值取向上等等各个方面甚至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增进二者之间的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了解西方人的言行,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取得最佳的沟通、交际效果。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深刻了解中西方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此消彼长的复杂原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才能扬己之长,补己之短,促进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美好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不仅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能准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境,积极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段连城. 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 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 张占一. 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3).

[4] 廖文丽. 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3).

[5] 吴冰.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1).

上一篇:处理圆周运动问题的思路 下一篇:被“约束”的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