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城乡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化存在的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25 10:34:53

县域城乡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化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 要: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小学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大部分农村小学的资源配置、教师学历、年龄层次、教学观念等远远落后于城市小学。本文将以县级行政区口岸县为例,分析城乡小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的现状与差距,研究城乡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 均衡性 小学教育资源 城乡差别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但不可否认,非均衡发展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报告均指出,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主题。就社会经济较发达的江苏地区而言,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上。

笔者将以县级行政区口岸县的小学为案例进行实验研究,借用陆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指标[1]:1.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年限、入学率、升学率、公立学校在校生比例等);2.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等);3.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平均班额、生师比、教师学历等)。从中选取第二、三点进行系统研究。这样可以了解口岸县小学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水平,尤其是城乡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全国城乡小学的办学条件现况与对比

(一)基础设施方面

2010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计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中提出并强调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但是,大量农村小学仍没有能力配备微机房、多功能教室,购置相应的教学仪器、学具、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等。城乡间学校规模、校舍环境、教学设备等存在的差距表现得十分明显。据2010年的统计,城市校均拥有计算机80台,而农村仅为7.5台,比例相差超过10倍。校均实验器材的差距则更大:城市教学仪器值校均82.08万元,而农村则仅有5.13万元,比例相差近20倍。可见较城市而言,农村小学在设备、器材方面极其匮乏,这将导致一批农村小学无法开展教育部规定的课程。[2]

(二)教育经费方面

教育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的直接表现。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一组我国普通城乡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包括生均预算内经费和生均预算外经费,可以衡量生均经费的总体水平)的数据比较,摘录如下:[3](单位:元)

从上表的统计数据看,2000年,城镇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110.7元,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为647.01元,两者之比为1.72:1;在之后的10年中,城镇和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都在逐年增长,到2010年,城镇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已达到5191.07元,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4560.33元,比例降为1.14:1。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政府对城镇与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都在逐年增长,两者的相对差距也越来越小,但是经费的分配还是极不均衡的,农村距离城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不能在短期内缩小的。

还应当注意的是2008年以后,由于大量小学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教师工资普遍上涨,城乡教师工资差距缩小,因此农村教育经费扣除教师工资之后能用于学校建设的资金则更少,这样将导致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更不足。农村小学能真正获得各项政府性资金并用于学校建设的大大低于城市,差距明显,这是城乡小学教育差距的经济根源。

二、全国城乡小学师资水平现况与对比

(一)城乡教师学历对比。根据1998―2006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如下:[4]

由此可见,第一,虽然农村和城市的师生比差距日益缩短,但截至2006年还是存在大于10%的差距;第二,农村与城市小学教师的学历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全国教师学历水平整体提高很快,但中国现行的教师学历标准已经完全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农村,往往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带来相对高的教学质量;而在城市,拥有较高学历的教师因为对国家教育政策和改革方向了解更多,因此在教育理念上更先进也更敢于实践,这些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根据2001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如果将标准学历提高一个层次,那么整个江苏小学教师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仅占10%,农村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将低于30%。

(二)城乡教师年龄结构对比。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加之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的适龄入学儿童数量不断减少,这导致农村小学开始合并,教师队伍出现老龄化现象。教师整体缺乏活力又将导致后续发展受到牵制。再者,年龄大的教师大多知识体系比较固化,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上往往显得教学思路陈旧、教学方法守旧,这将使得农村的教学质量每况愈下。相反,城市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多,学校多进行扩建或新建,恰有利于学校大量吸收包括农村骨干教师在内的新生力量,教师队伍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年轻教师相比年长教师更有教学和课研的热情,因而更容易在教学水平上获得进步。这些都使得城乡小学教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访谈口岸县城乡两所小学校长记录

笔者选取了位于口岸县市中心的口岸中心小学和位于郊县的环溪小学这两所具有代表意义的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并访谈了两所小学的校长。

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崇化书院”的口岸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学校占地7200平方米,有教学班22个,学生1200余人,教职员工63人,师生比为1:0.525。其中就教职人员的学历来看,本科学历23人,大专学历29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8人。就设备而言,学校拥有电脑室、自然实验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乒乓室等专用教室12个,设备齐全。学校每间教室都配备有电脑、电视、投影仪。办公室至少两名教师一台电脑。各方面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教育局每年都会按学生人数进行拨款(比如该校为10万/年)。在教师培训方面,会集中进行暑期培训(校内、教研室、基教科)。为丰富教师专业知识,鼓励教师多读书,以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定期推荐书目并且每学期每人发一本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同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学校专门建设有网络学习论坛。

而位于口岸县农村的环溪小学现有25个教学班,学生1360人,教职工105人,师生比为1:0.772。教师学历多为本科,也有部分来自专科院校甚至技术学校。政府对该校有一定的财政津贴,按学生人数,650元每人每年进行拨款。此拨款量基本满足学校的硬件购买,学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与城市的一些小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最不能忽视的是,该校已经6年没有招进过新教师了,因而最年轻的教师也已28岁,导致师资力量由于没有活水的输入而相对较弱。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以校内进行校本培训为主,此外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情况也进行职前教学培训、专题培训。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虽然农村小学师生比略大于城市,但是无论是学校硬件设施、教师的专业支持,还是政府的经费补给,都远比不上城市小学。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成了阻碍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基础教育的不均衡性在口岸县是客观存在的。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县的教育质量均衡还处于较低层次,要实现其小学义务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增加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基础教育投资体系。这是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根基。因此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基本目标。另外,应当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鼓励应届师范毕业生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在教育资源供给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国际教育公共投资的经验,将基础教育的费用合理分配到各级政府,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6]

(二)加大政府对完善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控制力度,完善教育监督机制。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苏发(2005)15号)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因此江苏省教育厅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标准》也应当逐步进行适当的提高,同时国家政府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它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地方法律法规的力量直接干预学校、教师、招生等具体的教育环节,将办学条件、教师学历合格率等作为重要指标进行严格的审查。放眼江苏,泰州市小学义务教育应该有更高的起点和要求,因而可以制定高于省颁标准的更高的标准。

(三)实施倾斜而公平的投入政策,定期进行城乡教师流动。罗尔斯认为,在教育问题上,天生优势是武断和偶然的结果,因为智力、体能和能力的发展不断受到各种社会条件和阶级意志的影响。[5]因此,教育资源的投入应当适度向资源配置水平低和教育质量相对弱的学校倾斜,以体现公平。具体来说就是在资源配置水平上,首先对低质量、低配置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的倾斜配置,在政策上给予其宽松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组织定期的县域内城乡教师互换,以此逐渐缩短城乡小学教育水平的差距。

株洲市教科院院长吴刘光明说:“教育的均衡说到底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没有质量,均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有效地对农村学校进行引导和指导,才能促进全县范围内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薛二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评估指标[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6]朱伟,陈琦竹.我国城乡小学办学条件差距问题研究――基于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分析视角[N].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冯学军.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6.

[4]汤爱丽,罗泽意.东西部小学师资均衡问题研究――基于高等教育需求主体二元论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6.

[5]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5.

项目资金: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江浙地区农村小学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支持研究》(20131006502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产学研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下一篇:新媒介时代背景下重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