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时间:2022-10-25 09:13:40

浅探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摘 要】当前技工院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对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障碍进行分析辅导,帮助学生对就业形势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文章通过分析技校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分析辅导。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 就业 心理辅导

一、前言

当前,职业教育的不断提高,一些技校盲目扩大招生,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由于动手技能不强,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对职业的要求过高和就业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造成学生对就业产生恐惧感。通过研究技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就业概率,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改进就业质量,提高技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技校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障碍

技校生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比如自卑感,自卑心理可能是每个学生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和一些本科学历或专科学历的学生相比较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年龄相对比较小,文凭比较低,了解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所以,在就业时容易产生自卑感。其次是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还不够了解,不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优势哪些弱势,缺乏自信。比如,投递简历没有回复,面试没有通过,这些都会严重地打击技校生的心灵。根据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可能很难实现。比如,很多技校生对工资的要求过高,要求环境要好,一些技校生对一些小企业或者是工资待遇不高的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容易产生攀比心理等。根据自己制定的职业标准来选择就业。这样很可能会挫伤了他们的积极心理。

容易产生焦虑浮躁的心理,个性不够沉稳,适当的焦虑可以激发前进的动力,如果过度焦虑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影响自身的健康。很多技校生难以承受就业压力,面对广阔的人才市场,就业的困难,更让他们产生了焦虑浮躁的心理,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负担,怀疑自己的能力技能,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会产生消极的心理。

三、指导学生认清就业的发展形势

根据相关报道指出,社会面临的就业形式,老师要分析就业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指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根据我国就业存在的矛盾问题,社会需求的人才应该是处于金字塔行的状态,基层代表的是素质比较高的劳动者,中间代表的是专门人才,上面是指创新型人才。基层与中层需要的劳动人员,这样的形势能为技校生提供很广阔的就业发展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就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来,各地区域为招聘技能人才而提高薪水,所以,一些技校生受到了影响,产生了好高骛远的就业心态,没有从自己的实际能力考虑,脱离了实际的需求。因此,老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要甘于服务于基层工作,脚踏实地地工作,选择符合自己的择业方向,对自身的就业发展会有很好的前景。

四、指导学生计划职业方向,增强自信心

技工学校以教育学生为主,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规划好职业生涯,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明确教育方向。对刚步入学校的技校生,老师要指导学生尽早做职业规划书。指导学生要先熟悉学校的环境,适应学校的生活。比如,学生先要掌握自己的专业内容,以及专业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同时还要了解学习该专业对以后的就业发展方向,既要看到所学专业存在的优势,也要看到专业存在的劣势,指导学生要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准备,有助于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就业岗位,有助于激发自己在岗位上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

五、把压力转变成学习的动力

未来社会都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确定人才素质的标准就要看他们是否具备学习的动力。指导学生要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死学习,还要学会学以致用,且制定终生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要把近期的学习目标和远期的学习目标相互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自愉,学有所得。相反的,如果没有远期的学习目标就不会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不能坚持自己的学习目标,没有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消极心理。因此,只有把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互结合,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为学习理论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结束语

针对技校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障碍,老师要帮助学生增强他们自信心。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就业岗位,有助于激发自己岗位上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技校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有助于提高技校教育工作,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雄,李艳霞.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理解析与辅导[J]. 科技信息,2009,4(05):23-24.

[2]曾辉.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05):56-57.

[3]陈群辉.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探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0,3(06):78-79.

上一篇:预防医学项目教学法改革初探 下一篇:地方高校科研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