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素养和技能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25 07:20:34

高职院校教师素养和技能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 要】结合实证调查研究,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师品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 素养 技能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87-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进步,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形式、教学过程方法,师资力量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或提高,这对高职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职教师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高职教师应在素养和技能提高方面多下工夫。

一、高职院校教师素养和技能的内涵

教师的“素养”一般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可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品德素养。根据要求不同可把品德修养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基本的品德素养。主要包含:一是遵纪守法。这是教师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最为基本的条件,并具有强制性。二是尊老爱幼,诚信友爱。高职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尊敬长者,爱护同学,奉行诚信,团结友爱,自觉履行这种基本的行为规范。三是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职责所在,必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其次,较高的道德修养。高职教师因承担着对未来社会建设者的教育工作,还应该具备更高的品德要求。包括:一是敢于承担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二是秉承宽容、乐于奉献的品格。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有甘做人梯的精神,无论是对待自己的学生还是单位的同事,都应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善于引导和推动别人。三是坚定的信念。能够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保持教师的本色,为学生树立模范和榜样。

(二)知识素养。高职教师所要具备的知识素养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这是教师行业中要求最为基本的东西,也就是教师所教学科的整体性知识。二是专业知识,即教师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较为宽泛又相互联系,主要包括一些与此相关的亲缘性学科知识,拥有专业知识便可以全面了解所教学科的概貌和其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促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三是系统性知识,即专业教学体系中所需要的各类知识,要求相互间融合,交错而全面综合的知识体系,甚至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等。这些知识掌握往往与职称高低、学历高低、教龄长短、思考力优劣、爱好多寡、知识深浅、创新能力强弱等有关,并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可获得。

(三)技能素养。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水平较高、种类较多的技术技能,才能完成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笔者把它归结三类:其一,业务技能。包括课堂设计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这都是教师教学所必需的业务技能,是高职教师教书的基础性工具。其二,组织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是人在组织中工作生活、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和交流的能力,往往影响着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业绩效果。其三,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是与行业紧密相关、深入行业一线的实际基础操作业务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可以获取,这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可见,在职业教育领域,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二、实证分析

教学效果就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手段,而最终产生的教学结果。这个结果好坏也往往会反映出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否,因此对教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就教学的整个系统而言,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素养的高低、教学手段的科学与否、学生基础的优劣和学习兴趣的大小、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善程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互动程度等。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素养和技能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问题,因此为了便于研究和比较,笔者筛选出与教师素养和技能影响因素相关的一系列指标,用以探讨教学效果提高和改善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思想修养(品德)的优劣、学习成绩的好坏、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弱、拓展自控能力的可能性、是否具备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大小等。

(一)教师思想修养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根据不同专业和学校的高职院校老师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修养差距较大的两类教师各17名进行比较,通过调查和对教学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估,其状况如表1。对表1的内容和结果进行分析,其情况如下:

第一,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对学生品德修养影响较大。高职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素养,其在学校里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领悟教书育人的实质,做言行的表率。

第二,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影响较大。表现在合作上主要有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特别是品德较好的教师其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融洽,师生间相互认可的程度较高,而另一种情况的师生关系多不融洽,更难形成和谐,师生交往过程中甚至出现敌对现象。

第三,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一般,与笔者的预期有所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有可能它们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二是学生自身对成绩的重视程度较高和教学的考核要求较低有一定关系,或者在考核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不客观因素等问题。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四,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影响很小。其主要是因为“德”与“才”之间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很多情况下可以独立地存在,因此品德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修炼影响较少。

(二)教师知识素养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根据不同专业和学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高职院校老师知识素养差距较大了两类教师各20名进行比较,通过访谈学生、问卷调查和对教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估,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对表2的内容和结果进行分析,其情况如下:

第一,教师的知识素养对学生品德修养、团队精神影响较小。显然,这是单独的知识结构与深浅程度对品德教育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影响较弱,需要针对精神和心理因素进行引导,这也给高职教师提出了要求,即不能只教书而不育人,要把教书与育人工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的知识素养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较小。究其原因,笔者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指标、考核过程、考核结果有着很多的人为因素,比如试卷难易程度、考核考查的不规范,老师的人情分数、平时表现打分的客观性、教材和教书内容的局限性等影响着学生成绩的真实性。这个研究表明很多院校在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和考核上还有待于改进,使其合理化和科学化之后才能表现出较为合理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教师知识素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还要结合其他的一些因素来一起考虑。

第三,教师的知识素养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影响中等。这个结果与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情况类似,并不是很突出。但是有一点应注意,技能比赛成绩和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不同,却能够体现出教师的真实水平。高职教师的知识水平高低对发展学生的潜力和开拓其创新力有着很重要的正相关关系。

(三)教师技能素养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根据不同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高职院校老师技能素养差距较大的两类教师进行比较,通过对学生的情况的掌握、教学效果的考核,通过问卷调查、技能比赛和对教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估等手段,得出一系列资料,情况如表3。对表格3内容和结果进行分析,其情况如下:

第一,教师的技能素养对学生品德修养、团队精神影响非常小。说明单纯的技能技术对人的品德教育和精神培养的影响较小,也充分说明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仅仅重视技术教育还是不够的。

第二,教师的技能素养对学生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教师的业务技能和专业技能高低对学生成绩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从数据的差别上来看并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也要考虑考核方式、成绩的客观性和教学管理的合理性等因素。笔者综合分析认为高职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讲课方式、方法、手段等业务技能。

第三,教师的技能素养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与教师的技能水平有着明显的关系,说明高职教师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技能比赛成绩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素质和技能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师的素质和技能等三个主要方面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中,思想品德素养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最大,并且重点影响学生的未来素养,特别是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思想品德、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而高职教师的知识素养对学生的能力拓展、知识视野方面的影响较大,而对学习成绩的高低影响不明显,笔者认为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较多,且与考核方式的客观与否有关;技能素养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工科类的专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好的高职教师,所教学生的操作技能就高,否则就低。高职院校教师授课的业务技能的高低和知识素养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期末或期评成绩(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卫东(1966- ),回族,广西来宾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博士;孙维峰(1969- ),山东滕州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责编 黎 原)

上一篇:对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构建实训指导教师培养新模式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