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0-25 04:56:23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之外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共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并能弥补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过分注重技能培养的缺陷。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语文教学 主体意识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就是中等文化起点和基础上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职业化教育。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表述是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忽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使职业教育功能单一化,培养的人才有严重缺陷。这些缺陷在职业教育中只能靠一些基础课程来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渗透和突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成功社会化的关键。[1]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在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应该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语文学习和专业教育及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具体教学实践中,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苦学”变为“乐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职业理想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方面,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打破传统“师道尊严”的圣框,改变“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创设一个学生发挥其主体意识的平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眼中学生不应该只是教育对象,更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他们在向教师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在调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质疑、解难、创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服务的主体,也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既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兼顾人文素质和职业理想的提高。[2]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主体发展的环境

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 注入式教学进行改革,这种教学模式 “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因而成为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桎梏和枷锁,与人类教育所追求的科学的、人文的、民主的主体性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愉快顺利地获取新知识。

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多种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能让他们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去主动地学习,提高他们的主体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3]

2.分层要求,面向全体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而且相对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其学习基础比较差,因此,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作业,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人格,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3.形式多样,启迪思维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即兴演讲、角色朗读、课堂表演、辩论多种形式交流思想,开发思维。

4.积极评价,激励信心

高职学生基本都是学习不突出的学生,存在着学习上的自卑心理,积极评价显得特别重要。作为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学会欣赏学生,对学生的活动多做肯定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意见不成熟,也不要轻易否定、批评,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自信心,学习也就会变成学生自主能动的行为了。[4]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基本上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对古代文学篇目的学习中,老师总怕学生学不懂,就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样就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仅仅成了机械的模仿过程,毫无创新意识。高职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喜好新奇,充满热情,趣味多样,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提供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尝试成功的愉悦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熟读、背诵好文章的习惯,阅读优秀课外书的习惯,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写随笔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专注地听他人说话的习惯,讲普通话的习惯,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应用工具书的习惯,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等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过程,是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在教知识,而且在进行情感交流,同时灌输职业道德理想。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才能使其专业素养充分发挥,为将来成就大业绩和大事业打下基础,这样才是培养了的主体意识。

五、加强学生课外自主的文化类的实践活动

“文学是人学”、“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古语说明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课外的交谈、阅读、写作、各种活动,甚至生活,无不需要接触和运用语言,所以,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必须在课外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5]

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弥补过分注重提高专业技能的缺陷,而且能为学生塑造崇高职业道德品格,提高人文素养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丽萍.《谈职校学生教学主体意识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0.16.

[2]周系文.《主体性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1999.6.

[3]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许高厚主编《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张风刚.《语文教学艺术引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上一篇:探讨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下一篇:激发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