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的爱没能挽留他

时间:2022-10-25 04:55:29

集体的爱没能挽留他

开学第三天,迟到大王浩就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彻底放弃自己,不想来上学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头掠过一丝震惊和遗憾,但又一点儿也不意外。

性格内向的浩是新生军训结束后从其他学校转过来的。他就像半路加入的局外人,对这个全新的班级显得很不适应:天天迟到,不认真听课,基本不交作业,甚至不怎么说话,整天一个人静静地待在角落,要么蒙头睡觉,要么走神发呆。老师同学和他讲话时,他总是说得吞吞吐吐,含混不清,眼神闪闪烁烁,游移不定,透出一种防范式的抗拒。

浩的父母说他爱好自行车运动,喜欢打篮球,183cm的海拔又在我班最高。为了激发他的热情,助他更好地融入班级,我提议让他当体育委员,他当即拒绝。怎么劝,他都摇头:“反正我不会当,也不想当。”我感觉,他是与人交往有困难,应该是不敢当。

崛起:昙花一现

变化的契机出现在新学年的第一场运动会。班里只有13位男生,人人都得报项目。浩在男生们的动员下,半推半就地报了800米赛跑。

临近检录时,他不去检录,竟准备弃赛!一会儿说腿疼,一会儿又说找不到号码条,总之找各种理由想逃避。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如果因为胆怯而放弃比赛是非常可惜的。反复动员,浩最终奔入了比赛的队伍,取得了一个中等成绩,好过他先前垫底的想法。赛后我看到了他明媚的笑脸!

在第二天的4×100接力赛中,他主动请缨,这和前一天的推诿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交接棒时,浩被绊倒,手肘和膝盖都被磨破了皮,磕出了血,可他一声没吭。同学们纷纷来关心他的伤情,几个细心的女生还找来双氧水为他清洗伤口,我看到了他眼角里流露出的感动。

“那是他状态最好的时候。”浩的爸爸几次跟我提起这次运动会对他的改变,“很愿意到学校了,发新校服了,班级搞什么新的班会课,他都会兴奋地回家告诉我们。”

可惜,好景不长。期中结束后,浩的妈妈生病住院,缺乏管束的浩,散漫的天性又开始滋长。在上学路上,他又认识了同校一位不爱学习的高二学生,两人常常一起迟到,他的状态又悄悄回到了开学初的状态。我特意安排了一名外向的女生做他的同桌督促他,但是收效甚微。几次找他和家长谈话,让他写反思,班级德育分因他被扣成全校最低分了,他还是无动于衷。他再次成了名副其实的“迟到大王”。

他的不作为终于迎来期末考试挂科五门的惨烈局面。

应对:出台“挽留计划”

浩不再到校,我给他打电话,他告诉我不想读书了,想去工作,让我别劝了。之后,再不肯接电话。

浩的父亲来学校找部长说好话,希望学校能给浩一点时间,先让他冷静下,顺带去看看心理医生。

浩的座位空了一星期,班里的同学议论纷纷,新学期开学初他就选择了退学,这难免在班级引发负面影响。得防止其他同学盲从,稳定班级人心。

“我们一起做一次努力和尝试,让浩有留下来的理由,好不好?”班务例会课我顺势提议,大家纷纷叫好。“想要真正挽留住浩,计划要长远考虑。第一步让他愿意留下来――回到班级。第二步让他能够留下来――不会留级。当务之急,便是第一步,怎么让浩改变主意,回到班级。”头脑风暴后,有同学提议,行动代号为“拯救浩计划”。有同学说,怎么能说是“拯救”,应该是“挽留”。我说对,就叫“挽留浩计划”。

行动:全班总动员

世界很大,不差你一个。

国商很小,就差你一人!

所以回来吧,46+1=12国商。

……

语文课上,全体同学在纸上写下送给浩的温暖话语,希望能借此打动浩冰封起来的心。

“如果我们的第一步计划――挽留浩成功的话,那我们就把这次行动拍成一部属于我们班级的微电影。”我提议。“这个情节太老套了!”“那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班独一无二的微电影,很温暖的。”“万一失败了呢?”“如果失败了,就当是送给浩的温暖送别,也不枉他曾经来过12国商一场。”

经过权衡和讨论,最后大家决定――拍一段温暖的视频――浩,我们等你回来――打动浩。

周五班会课,在运动会同学们为浩清洗伤口的照片背景上,“浩,我们等你回来”几个字醒目温暖。全班同学依次上台,对着镜头真心呼唤浩早日回归。

与浩关系最好的男生第一个上台,接着其他男生依次上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男生们,此刻对着镜头普遍有点害羞,扭扭捏捏的,录了两遍才完成。女生人数多,大都提前有准备,3H?人一组,自由组合上场。随后全班同学一起喊:“浩,12国商等你回来!”最后我把自己的希望和期待也在镜头前说给浩听。

“陈鸥体”的引语缓缓播出:

你只注意你匆匆离开的脚步,却没看到我们依依不舍的挽留。你有你成长路上的烦忧,我们其实也能感同身受。青春的路上,可以有泪水,但是一定也会有微笑。你也许以为别人要嘲笑你的失败,无视你的存在,但是我们却能看到你的努力,相信你的未来。考试不及格,那又怎样?勇敢面对,重新出发。我们是12国商,我们为勇敢者代言。

这是语文课代表周末时间利用前期录像精心制作的视频,不厌其烦,几易其稿,煽情的背景音乐和字幕效果,再添上语文课代表倾情演绎的配音,让我眼前一亮!

结局:惊喜抑或失落?

浩不肯接电话,也不愿意来学校,我就把同学们写给浩的纸条拍成相片,连同大家为他倾情定制的视频一并用QQ传给了浩的妈妈,希望由她转交给浩。

浩的妈妈晚上告诉我,纸条他看了几条就没有再往下看;现在他有点抗拒,他怀疑是不是家里人串通同学们来劝他的;所以视频他也没有再看了。我说,让他先冷静一下,等再找个合适的时间,希望妈妈能陪他一起把视频看完。

浩终没有回来。

应急诞生的挽留计划因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挽留住浩,但整个过程我一直有意强化班集体认同感,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而且也增进了班级的凝聚力,从而把一次危机转变成一次形成班级团队意识的新契机。

教育就是这样,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同样的教育方法,你不知道下一个孩子会做出怎样的回应,而这个不一样的回应,正是教育的惊喜抑或失落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二月时尚要闻 下一篇:活用“群体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