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探究

时间:2022-10-25 04:12:57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探究

摘要:新课改提出探究性学习后,这一学习方式被教育工作者广泛接受和重视,而接受性学习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却被一部分教师视为过时、落伍,在课堂教学中盲目回避。结合经验和实践,我认为高中语文涉及面广,而且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根据课文融合这两种学习方式,使其相辅相成,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是使其相互抵触。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近些年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对立的,彼此不能统一,也有很多教师认为接受性学习已经不再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终究会被探究性学习所取代。结合经验和实践,本文通过分析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各自的特点,提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两种模式应有机整合的观点。

一、接受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与局限性

在接受性高中语文学习中,教师将课文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重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满足于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应知应会,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尤其是需要背诵记忆的知识。同时,在接受性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进程,便于教师组织和控制教学活动。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一)单一、封闭式学习,学生能力发展易被忽视

接受性学习以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侧重于现成的、系统的固化知识,教学模式单一、封闭,未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亲自感悟的机会,长期下来,学生只是僵硬地掌握了字词句的基本意思,而不能很好地从这些字、词、句所组成的优美作品中感悟到鲜活的情感与灵动的思想,在运用精确的文字去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时更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囿于教材、拘于课堂等缺点,使接受性学习不能引导学生探究语文知识对于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学生的情感培养易被忽视

在接受性学习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认知的工具,情感、价值、潜能的感受与发掘受到限制。如在《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中,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样一道题,在接受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境遇,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总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查阅相关资料,答案也许就不会这么简单直接,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也会更加丰富和真实。

二、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以问题为中心,拓宽学生知识面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涉及范围很广。探究性语文学习的问题既可以来源于课文本身,又可来源于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或者是具有时事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包含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合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这一开放式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和了解到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二)参与过程性,学生充分、能动地参与语文学习过程

探究性语文学习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表述思想以及交流成果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能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探究和自我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三)实践性,激活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学科知识的价值。探究性语文学习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等。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有利于学生激活学习中的各种知识储存,能够促进学生运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探究性学习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

虽然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上多方面的优势,但探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目标相背。

三、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一)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的结合

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应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少讲多问”,通过提出适宜的、开放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在语文课堂中,凡是需要读的就让学生去读,凡是需要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需要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凡是需要归纳总结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讨论、思考和总结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在课堂中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在整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时,应改变传统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单向输出知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学习知识的师生关系。从注重“教师主体”向注重“学生为中心”改变是整合这两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引导、启发和鼓励,教师不是课堂的权威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能动地求知。

(三)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容易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通过讨论、小组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互为补充,既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以上教学方式是对接受式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和突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倡导学习模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程度、教师的教学风格、外部环境支持条件等因素有效整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浅析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