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研究

时间:2022-10-25 01:36:02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研究

摘 要: 本文从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入手,对中介语进行了定义,同时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也进行了定义和区分,阐明了语言环境对学英语的重要性,设想了一种较为理想的适合英语学习语言环境。

关键词: 中介语 第二语言 外语 中国英语 中国式英语

引言

目前,我国部分学者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不加区别,导致部分学者对“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误用。笔者从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入手,对中介语进行了定义,指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自己创造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种中介语言,它尽管和目标语言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影响交流,同时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也进行了区分,阐明了语言环境对学英语的重要性,设想了一种较为理想的英语语言环境。

1.中介语理论

1.1中介语的研究现状

中介语理论是在语言对比研究和语言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介语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塞林格(Selinker)于1972年在《中介语》的论文中正式提出的,根据塞林格的定义,中介语有两方面的含义:(1)对个体而言,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某个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中介语言;(2)对全体而言,中介语是指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3]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它带有母语特征,和目标语有差异。我国学者鲁健骥于1984年对中介语作了定义:中介语是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系统,这个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有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标语的正确形式靠拢[4]。

司联合(1999)从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差异入手,用公式的方法对中介语作了如下定义:

IL=(NL∩TL)∪ER∪AR∪(ER∪AR)

公式中ER、AR不能同时为空集Φ,其中IL为中介语,NL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TL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目标语,ER为语际差异,AR为语内差异,ER∪AR指语际差异和语内差异的共同干扰。[5]

中介语的三个主要特征为:系统性、可渗透性和动态性。

1.2“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异同

1.2.1“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定义

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中介语,我们首先要对“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概念加以区别。所谓“外语”是指在母语国家里学习的一种非本族语言,该语言只是作为学校里的一门课程,而非政府部门或商业方面的语言,如中国、日本、德国等的英语教学则一般为“外语”教学。而“第二语言”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移民和少数民族在家里讲自己的民族语言,在学校或工作单位要用当地语言,如居住在美国的中国移民、留学生或外交人员,其母语为汉语,当地语言为英语,因此,英语为其“第二语言”;(2)原英联邦国家,如印度、新加坡、菲律宾等,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母语是本地语言,他们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因此,英语为他们的“第二语言”。

1.2.2“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区别

母语均为字母的欧洲国家,由于面积不大,尽管各国有各国的本族语言,但语系相近,相互交流频繁,因此,区分这些国家的“第二语言”与“外语”的意义不大,他们学“第二语言”或“外语”,就像我国讲不同方言的民族学汉语一样,相对容易学。而对于母语是方块字的国家,如:中国、朝鲜、日本等,区分英语是“第二语言”或“外语”则有显而易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第二语言”与“外语”。

1.2.2.1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输出量的不同。

把目标语当成“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语言环境明显优于把目标语当成“外语”学习者,即“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是在目标语的国家或目标语是官方语言的国家学习目标语,在强烈的外部语言环境的刺激下,语言输入量大,可以边学边用,学习效果明显。而“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环境则要差得多,外语课堂是外语的主要输入,语言输入量小,语言环境要靠自己创造,学习效果自然较差。

1.2.2.2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不同。

“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为了能在目标语国家生存,不得不学好“第二语言”,而“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如高考、四六级考试、职称考试等),即以考试为目的,当某一阶段不需要考试时,便可以不学外语了,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实际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学习效果较差。

1.3中介语的概念

在区分了“第二语言”与“外语”后,我们可以对中介语作如下总结:

所谓中介语就是以目标语为“第二语言”的,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它带有明显的母语特征,尽管和目标语有一定的差异,但可被学习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大量使用,且不影响用该语进行交流。举例来说,这就像上海人学普通话,如果把上海话当成是上海人的母语,把普通话作为是上海人要学的第二语言,那么,上海普通话就是我们定义中所说的中介语。尽管上海普通话和标准的普通话有明显的差异,带有明显的上海话特征,但不影响和目标语的交流和被世人所认可。

这里需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说中介语和目标语有一定的差异,而不说中介语存在错误或偏误,因为,如果是错误或偏误,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纠正它们;而如果是差异,人们只需要承认它的区别即可,不需纠正它。这就像上海普通话或广东普通话,它们和普通话有明显差异,但仍被上海人或广东人大量使用。我们能说上海普通话或广东普通话错了吗?有必要让上海人或广东人都讲标准的普通话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1.4中介语的特征

根据以上对中介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中介语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4.1创造性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并不完全按照母语的语法规则,也不生搬硬套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而是创造性地使用学习者所独有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和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有明显的差异。

1.4.2开放性

中介语是个开放的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系统,学习者不断接受新的语言输入,新的语言规则不断渗入到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中介语不断丰富完善,处于不断的重组之中。

1.4.3系统性

中介语在任何阶段都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它具备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学习者正是通过这套规则,运用该中介语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1.4.4差异性

所谓差异性是指中介语和目标语存在差异,包括语际差异和语内差异及它们共同作用的差异。正如Rod Ellis(1997:353)所说;“有一点是具有广泛共识的,那就是以目标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和以目标语言为母语的学习者不同,他们总的来说是达不到目标语人的语言水平,他们的最终语法不会和目标语的语法完全一样。”[1]在语音方面,Leather曾说:只有间谍的发音才需要和目标语非常接近,而对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让人不费力就听懂即可。[2]

1.4.5交际性

我们这里再次强调,由中介语和第二语言的定义可以看出,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广泛用到的第二语言,使用性频率高,即交际性是中介语的一大特点。

2.“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2.1研究现状

“中国英语”这一词汇由葛传先生在1980年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首先提出,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客观存在性;(2)它是可以用于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3)可以用于交际。[6]李文中先生对葛先生的提法进行了补充,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能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多领域的特有事物,不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介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的英语。”[7]谢之君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变体》一文中对“中国英语”一词作了如下表述:“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英语变体,尽管它永远不能成为目标语――英语,但在中国特有社会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8]近年,我国诸多学者对“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作了研究,如将晓红[10]、金惠康[11]、邱立中[12]、张文霞[13]、姜亚军[14]、等分别从语用、语言学、翻译等不同方面,对“中国英语”作了研究和探讨,并得出了一些结论。由于不同学者对“中国英语”的理解不同,在学术界产生了一些的争论,因此,对“中国英语”进行规范的定义十分必要。

2.2“中国英语”

2.2.1定义

我们从中介语理论的角度,对“中国英语”即“China English”进行定义如下:“中国英语”就是母语是汉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介于汉语与英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明显带有汉语特征,尽管它和标准英语有一定的差异,但它能被学习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大量使用(即不影响用该语进行交流)。

2.2.2定义的几点说明

2.2.2.1把目的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不是外语,间接地强调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2.2.2.2该定义指出:它是一种介于汉语与英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它明显带有汉语特征,和标准英语有一定的差异,可表现在音位、词汇和语篇等层面上。

2.2.2.3该定义强调尽管“中国英语”和标准英语有一定的差异,但它能被学习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大量使用且不影响用该语进行交流。这一方面说明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承认“中国英语”和标准英语有一定的差异,且是正常的,不必纠正。

2.3“中国式英语”

2.3.1定义

“中国式英语”就是母语是汉语,以英语为外语的,介于汉语与英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它明显带有汉语特征,和标准英语有大的偏差,很少被学习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主动使用(仅为应付考试用),基本不能用该语进行交流。

2.3.2“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异同点

2.3.2.1相同点。

(1)都是以汉语为母语,以英语为目的语。

(2)都带有明显的汉语特征。

(3)都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

2.3.2.2区别。

(1)“中国英语”视英语为第二语言,而“中国式英语”视英语为外语。

(2)“中国英语”和英语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可以方便地进行交际,而“中国式英语”和英语有很大的偏差或错误,不能用该语进行交际。

(3)“中国英语”很容易被英语国家的人接受,而“中国式英语”很难被英语国家人接受。

2.4“中国英语”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2.4.1可能性

2.4.1.1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英、美等国对中国的重视,中国人必须学习英语。

2.4.1.2由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中国人所认可。

2.4.1.3随着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和中国大公司走向世界,中国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已成为可能,2008年的北京奥运对我国形成更大的语言环境创造了条件。

2.4.2必然性

2.4.2.1英语的国际化必然引起英语的本土化。

2.4.2.2世界全球化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把英语当成第二语言来学,否则将被淘汰。

2.4.2.3中国在英语大家庭的地位正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而日益提高。

3.语言环境建立的设想

改变我国把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而不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现状,语言环境的建立起决定作用。我国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外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环境问题。如何创造这样的语言环境呢?实行一至二年的寄宿制封闭教学,培训期间英语是师生唯一可以使用的语言,强行创造出一个英语的学习环境,相信学生在经过这样的环境学习英语后,今后的英语学习将变得较为容易。

4.结语

4.1中国英语作为使用型英语的变体,主要用于国际间交流,以及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流,必须符合英语的一般语言规范,确保语言的可理解性。

4.2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概念不同。

4.3“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是有区别的。

4.4创造封闭式的英语学习环境是学好“中国英语”的方式之一。

4.5对“中国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别要加以了解,没有必要刻意消除。

参考文献: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Leather,J.Second-language Pronunciation Learning and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1983,(1):198-219.

[3]Selinker,L.Interlanguage[J].IRAL10/3:1972.209-231.

[4]鲁健骥.中介语研究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5]司联合.过度语研究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1,(9):41-44.

[6]葛传.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与通讯,1980,(2).

[7]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8]谢之君.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变体[J].现代外语1995,(4):7-11.

[9]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10]将晓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英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6).

[11]金惠康.中国英语的语用环境和语用功能[J].福建外语,2001,(2).

[12]邱立中,宁全新.中国英语质疑――与杜瑞清、姜亚军先生商榷[J].外语教学,2002,(6):23-27.

[13]张文霞.英语写作评估中“中国英语”现象及其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2,(1).

[14]姜亚军,杜瑞清.有关“中国英语”的问题――对“‘中国英语’质疑”一文的回应,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27-35.

上一篇: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 下一篇: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