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化学科学探究

时间:2022-10-25 12:09:43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化学科学探究

摘 要: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要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素材去进行学习,怎么办?就要解决:如何选材的问题,如何开展研究的问题。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依然不能忽视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

关键词:问题情境;化学教学;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应该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无疑已经悄然走进化学课堂,但反思我们的化学课堂现状,在日常大量的具体教学行为中,受知识中心论、“仓库”理论、“时间加汗水”理论支配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教师围着教材转――死抠,学生围着老师转――死学。长期如此,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依赖心理,造成思维上的局限和定势。倘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主动探讨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并使之形成一种习惯和能力,无疑会出现一种教学相长的新局面。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确实,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化学知识。既然身边有随手可得的学习素材,那么我们何不就地取材,用化学的眼光去对它们进行一番有益的探讨和研究呢!

1 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要“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教师可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要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素材去进行学习,怎么办?就要解决:如何选材的问题,如何开展研究的问题。

1.1 如何选材

1.1.1 选材的范围。其一是生活中的物质,比如一个路边丢弃的包装袋、工具箱里一颗废弃的螺丝、厨房的火柴等;其二是特定的生活场景,比如出汗过多时饮用食盐水、用蜂窝煤煮饭等也可以作为我们的选材范围。

1.1.2 选材的依据。首先是能满足我们学习的需要:即通过对素材的学习能对教材学习的不足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强化;其次是能满足我们发展的需要:即通过对素材的研究和整理达到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方法的目的,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再次是能满足我们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能为改善生活质量提出建议或方案以美化我们的生活;最后是能满足我们培养情操的需要:通过从生活中学化学,在生活中用化学,培养我们热爱家乡、关心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感。

1.1.3 选材的方法。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物质和生活场景都去作一番研究,否则浮光掠影,不单浪费时间,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好,因此选材要体现一个“选”字。常用的办法之一是分类选材。例如,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多样性,我们可以选择由分子聚集成的物质如碳酸氢铵、食用醋等,由原子结合成的物质如炭、铁、铜等,以及由离子结合成的物质如食盐等。我们也不可能将筛选出来的素材一股脑儿都搬出来进行学习,因此运用素材还要体现一个“切”字。即要找准生活素材与教材内容的切入点,按切入点的顺序进行研究。

1.2 如何研究

1.2.1 发散质疑。即对筛选出来的素材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发问。

1.2.2 收敛整理。继续对这些发散问题进行整理,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针对素材进行学习的研究思路:即①包装袋――说明书,②产品――化学式――物质――性质――用途。

1.2.3 迁移运用。通过发散质疑和收敛整理,启示我们去设计更多生活化、人性化的问题,既掌握了如何对素材进行学习,又达到了优化学习方法的目的,还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概言之,我们既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化学知识,又可以将化学知识还原于生活,构建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渗透教育框架。

2 探究性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是不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就表明老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工作就结束了?不是!首先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在本案例的学习中我设计一问“同学们刚才所提的问题都非常好,那么前面提的所有问题,归纳起来说,是从哪几个角度在进行提问呢?你能说出来吗?请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上台发言”。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取舍。因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都适合在某一课时中进行研究,怎么办?对问题进行取舍。然后师生一起对所选的有价值的问题采取多种方法去开展有目的的研究,如此循环往复,就能在有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取知识、领悟方法。最后老师还要对舍去的问题作简单的交代和说明,以及时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探究性学习依然不能忽视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

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应该有启、承、转、合,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不能例外。所谓课堂教学的启、承、转、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情景、问题、方法和反思。它们的关系,可以作如下理解:创设情景是课堂的起点,提出问题是课堂的切入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课堂的落脚点。那些要么过程热闹、结尾冷清,要么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教学流程,都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回味方法,也更谈不上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流程,实现有价值的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流程的“动态”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在运用的教学流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随时进行修改,所以我把已经成型的教学流程称为阶段性的课堂教学流程。因其具有阶段性,一定具有承上启下、演化深入的动态性;二是正在运用的教学流程本身不应该是僵化的,它应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启迪学生的智慧、创造动态的课堂。概言之,动态的教学反思构建出动态的教学流程,动态的教学流程构建出动态的课堂。

为此,我提出了自己的“分段式”课堂教学流程:

你想知道什么?――由学生呈现知识目标;

你已经知道什么?――由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

你还想知道什么?――由学生决定课堂延伸;

你有哪些收获?――由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分段式”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的目的,就是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人翁的地位,让他们去观察、发现、探索、演绎和归纳,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智慧和发现强加于学生身上。

总之,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该尽一切可能的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尽一切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绪,尽一切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使课堂成为盘活思维的主要阵地。一个目的: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参考文献

1 薛冬.化学新课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微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0)

2 王凌巧.在科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成才之路,2010(18)

3 王晓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与教师共同走进问题情境 [N].中国教育报,2009

4 董素静.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新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0

上一篇:惕“一枝过秀”:保品牌生态多样性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态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