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体育课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调节策略

时间:2022-10-24 11:39:01

论中学生体育课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调节策略

摘 要: 科学地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认识,对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根据课的任务和类型、教材性质、场地器材和气候等条件合理安排好每项教材、每个练习的时间、次数、强度和时间间隔,使大学生学生身心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生理负荷 心理负荷 调节策略

1.引言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于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学生的生理效应,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文化知识的全面掌握。目前,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课运动负荷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引起广大中学体育教师的广泛关注。

2.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分析

2.1中学生的生理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身高、体重、胸围、肩宽、头围、骨盆等外部形态逐渐接近成熟形态,骨骼随年龄增长渐趋骨化坚固。肌肉中的水分逐渐减少,蛋白质、脂肪、糖和无机物含量逐渐增多。男女学生在外部形态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男生变得喉结突出,声带加宽,发音低沉,肩部增宽,胸部呈现前后扁平,须毛丛生,显得壮实。女生突出,声带变长,嗓音尖细,臀部增大,肢体柔而丰满。随着外部形态的改变,中学生内部生理机能也发生了变化,心脏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作用上基本达到成人水平,对绝大多数男女生来说,心脏系统是可以承受各项激烈的体育锻炼活动的。中学生的呼吸系统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心肺的结构和机能迅速生长发育,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呼吸深度相应增加。有资料表明,中学生呼吸频率每分钟约16次左右,男女中学生平均肺活量分别是4124±552mL和2871±390mL,心脏和肺是人体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动力器官。从生理学角度看,中学生的这些器官达到健全程度,可以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以保证繁重的脑力劳动和剧烈的体育运动中能量得到补充。

2.2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参与锻炼动机参差不同,由于知识经验的逐渐丰富,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有着较明显的认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同时中学生还存在着其他锻炼动机,如:“为获得好成绩”,“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参加体育活动的多层次动机,决定了他们既有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又有为学习本身的动机。由于中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及认识水平的多层次性,因此,每个学生的动机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男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着明显的区别,男生一般喜欢竞技较强集体球类项目,而女生一般喜欢动作轻快、优美、强度不太大的健美操项目。同时由于中学文化课任务重,各学校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一,在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上缺乏针对性,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够客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女同学由于一定的原因,在体育活动中有明显的惰性。基于以上多种因素,体育教师应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体育课、体育活动的兴趣。

中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与冷静的态度,心理还不是很成熟,对问题的思考有着一定的片面性。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渐提高,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喜欢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独立的观察思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全面的业务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锻炼的效果。但由于有些学生对体育活动持有偏见,并对体育教师有苛刻的要求,也就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学生逐步成熟的人生过程中起到导航的作用。

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在当前高节律、高效应的社会影响下,学生已经认识到将来走向社会,不仅需要更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健康的身体来适应社会发展。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的身体与学习、工作、生活、事业诸方面的关系,因此有着锻炼身体的强烈要求。在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同时,审美意识也逐渐融于其中,爱美是人的天性。如今的中学生,更注意自己的仪表、体态,用审美观点来要求自己,有的还寻求对自己有意义的“运动处方”,并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但中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及正确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与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选择道路与锻炼目的往往有着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丰富经验来加以引导,不断地培养教育,使其少走弯路。

3.影响中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3.1负荷强度

运动负荷包括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和心理负担量,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只有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中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在中学生体育课的实际教授过程中,对两种性质负荷的强度都需要考虑。

负荷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负荷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中学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3.2练习时间

它包括学生连续练习的总时间、每次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其中,学生的练习密度(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到学生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一节课,学生总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3.3练习的数量和质量

前者指练习的次数、距离的总和,它们与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后者指练习的正确规格和要求。对练习质量的要求越高,学生要承受的心理负荷则越大。

3.4教师的教学、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组织体育课内容的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味性,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如过多的排队调换队形,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轮番等待,均易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5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体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这确定了体育课必须有一定运动负荷。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和中学生学习实际的特点,在发展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能。

4.中学生体育课生理心理负荷的调节策略

4.1根据每节课的教材内容确定课的任务

教师在体育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学生的教材内容时,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密度的教材。因为中学生各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要重视并且设计合理的学生运动负荷,针对学生各不同的教材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将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投与强度较大的跑、跳的组合。

4.2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一般一节课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是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的水平,持续一定的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学生出现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运动量由大变小。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都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

心理负荷的曲线较复杂,往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无任何规律可循。一般来说,活动中新生的认识负荷不应太大,且需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学生。新生的意志负荷也不应太大,而应让新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完成任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材时充分考虑新生心理的特征,所选的内容难易适当,富有兴趣性和直观性。同时还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中学生十分喜欢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的认识负荷、情绪负荷、意志负荷都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生动有趣、针对性强的体育游戏和道具,再结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示范,来调动中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锻炼的效果。一般来讲,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应抓住学生头脑较清醒的时机安排新的较难的教材,以增大学生的认识负荷,而后半部分则应安排认识负荷较小的带复习性质的教材。而情绪负荷,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不应过大,以避免因学生情绪过度兴奋而影响新教材的掌握,在后半部分可安排适当的内容以让学生的情绪负荷达到高潮。总之,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师应处理好学生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懈,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还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要正确处理好运动技能与运动量的关系,防止为大而大、为技而技。今后体育课发展的方向是以运动技能带动体能为代表的课。运动量是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运动技能而实现的,而运动技能则是通过一定的运动量进行巩固和发展的。2.要正确处理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防止随意化,即负荷量增加,负荷强度降低;负荷强度大,负荷量减小。3.要正确处理好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体验,防止教学单一化。运动技能的提高离不开情感体验的支持,学生情感参与才能有效地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有效地增加运动负荷。

4.3灵活运用教法。

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教师上课时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一般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较为适宜)。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学生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较大,就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同时练习改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量和心理负荷。

在各个年龄班,尤其是新生,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还应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而高年级学生对活动结果已变得十分关心。因此,在老生教学中可多采用竞赛法,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强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组织措施是影响学生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交代任务、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4.4充分利用场地、器械。

事实上,每个中学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在体育场地上,有的学校还达不到正常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多采用分组活动和分散活动。如器械不够,则可采用分组轮换型或循环练习型等形式,以加大学生的练习密度。此外,安排运动负荷时还应考虑季节和气温因素。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应适当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但运动强度仍不应太高)和运动负荷。

5.结语

5.1中学生体育课要根据年级不同,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密度的教材。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注意安排合理的负荷节奏,达到生理负荷上升曲线与心理负荷上升曲线的叠加效果。

5.2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安排运动负荷。体育课上运动负荷的安排就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5.3在中学生体育课的教授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练习密度。在安排运动负荷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学生练习时的情感体验、情绪变化等,课的组织形式要因新生老生的不同而异。

参考文献:

[1]程云峰.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现状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2003(04).

[2]王索平.普通高校体育课运动负荷之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3]王镇明.如何安排学校体育课学生运动负荷[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4).

[4]沈丽琴,潭代荣.大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现状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2(03).

[5]彭建新.对体育课学生运动负荷影响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1998(03).

[6]黄玉山.高校体育专项课适宜运动负荷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0(03).

[7]王帏.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初探[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06).

[8]吴衍忠.浅析体育课与运动负荷价值阀[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9]王洪军.体育教学与训练合理运动负荷的因素分析[J].沧州师范学校学报,2003,(03).

[10]罗志坚.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规律的科学运用[J].福建体院,1998(04).

[11]邓金.浅谈运动负荷对体育锻炼效果的影响[J].河西学院体育系,2002(02).

[12]凌超超.浅析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负荷[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04).

[13]甘晓伟,沈丽琴.大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3).

[14]王艺武,李波.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体育教学[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03).

[15]王琳,胡永奇.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浅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S1).

[16]李章芳.大学生生理心理分析及体育教学中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上一篇:英汉语言对比关照下的英语长句汉译的技巧 下一篇:简析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