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去激励学生

时间:2022-10-24 10:22:36

用情感去激励学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知识面广,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体现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学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1.全面关心学生,体现“主观能动,结合实施”的原则

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教师应当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对待学生的困难尽力帮助,对待学生的忧思热情化解,真切地关心他们、体贴他们,这样必然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情,人间的温暖,从而激发强烈的亲情感。同时在关心的过程中,应体现“主观能动,结合实施”原则,关心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启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在关心、帮助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看到自身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责任,在学习、活动中摆在主人翁的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独立地、主观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充分理解学生,体现“拓宽渠道,双向沟通”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表明,理解可以给人以友善,给人以安慰,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理解的需求显得极为强烈。因此,教师为了拓宽教育渠道,提高心理沟通艺术,取得与学生间的理解,必须做到:

相互信任,在坦诚相见中求理解。要想真正理解学生,必须信任学生,以诚相待,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用坦诚假设理解的桥梁;

主动接触,再细心观察中求理解。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主动地位、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条件,扩大与学生的接触面,既能增强相互间的联系,又能在细心观察中了解学生所想,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增进双方理解;

充分尊重,在平等相待中求理解。教育者和学生相互尊重,互相平等,学生才能有言敢发。因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缩小双方间的心理差距,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求得真诚的理解。

3.充分尊重学生,体现“因人制宜,有疏有教”的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即可密切联系师生感情,又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但是真正的尊重,应当体现“因人制宜,有疏有教”的原则。首先,既不求全责备,也不以为认同,对学生变现出来的错误、问题和不足,不能斤斤计较,但也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对缺点就放弃批评,无原则迁就,而应实事求是,予以恰当合理的评价,并提出修正意见,督其改正。其次,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正确地看待自我,不苛求他人对自己盲目尊重,始终保持谦虚态度,以此来博得人们的尊重。再次,既不压抑思考,又不放任自流。学生敢想敢为、勇于探索是件好事,教师不应滥加压抑,堵塞思路,甚至代替思考,而应人而异,予以正确的诱导、教诲,使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蓝图”,纠正自己的行为,努力适应社会的现实要求。

4.信任学生,体现“情理相济,造就提高”原则

对学生的志趣、权利、个性予以充分的信任,可以使他们保持欢快的、进取的精神状态,产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理。但要注意对学生的信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化的简单器重上,更应关注学生良好品德、意志的磨练,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到:一要引导学生不失自信心理,正确评价自我。二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从而加强自身思想品德、能力等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

“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增强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构筑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希望所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能永携“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之手,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收稿日期:2012-11-07

上一篇:在英语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下一篇:浅谈学生数学课堂上快乐成长的助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