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时间:2022-10-24 09:09:41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近年来,政府扶植中小企业的政策逐步深入,企业自身寻求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经调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缺陷,实力参差不齐

1.家族式管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小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收支控制相对松懈,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难以区分,经营机制相对灵活但欠缺规范性,决策集中但欠缺科学性,为了企业扩张或市场竞争的需要,多将注意力集中在较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但碍于本身资本不足甚至高负债的情况,企业往往采取多家银行开户、多家银行融资的手段,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信贷监管的困难。

由于其产生和发展中的诸多原因,小企业会计流程简单,岗位设置不能满足会计制度的要求,账表不规范,账目数字不实的情况较为普遍,甚至相当严重。薄弱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会计核算,导致财务信息失去科学的依据,其财务报表失真不仅因为小企业普遍没有专职财务人员或专职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财务专业技能,还因为小企业缺乏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很多小企业不愿意对外公开自身真实的财务状况。甚至一些素质不高的企业经营者,往往通过粉饰、伪造报表骗取信任以获得融资或其他利益。这类现象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贷前决策和贷后监管效果。

2.中小企业受宏观经营政策环境影响较大,生命周期较短

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偏小,其所进入行业的门槛较低,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也多处在产业链的中下端,竞争环境激烈,因而造成其供销环节的谈判议价能力较差,资本积累能力较弱,所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不可预见性较大,其抵御风险的承受能力也较弱,淘汰率较高。

3.自身实力薄弱,难以满足担保条件

从目前各家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现状看,具体操作中,均无信用贷款,一般采用抵押和保证两种担保方式。但根据小企业实际,这种担保方式的执行难度和潜在风险仍旧很大。具有融资需求的小企业,往往正处于起步时期,或发展初期,本身所持有的可变现资产有限,固定资产较少,缺乏足额足质的抵押物,当遇到抵押物产变现要求时,拍卖价值偏低,且变现困难重重,第二还款来源不能顺利实现,进一步增加了银行所承受的风险。

4.存在不可忽视的道德风险

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上的缺陷致使其短期经营行为相对较重,加上大多数企业法人代表的个人素质及文化水平不高,企业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转移资产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获取不合理的转移利益而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给银行带来极坏印象。

二、商业银行贷款机制不匹配

1.信贷管理权限过度向上集中

一些银行信贷准入条件过于严格,使相当多的优质小企业贷款需求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行认为风险不大或风险可控的贷款项目,因不能通过上级行的审核或必须遵守相关信贷政策而无法获得准入。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经营效益与集约化水平,普遍推行了授权授信和客户经理制度,强化了总行一级法人的地位,非常慎重地对待小企业的融资要求,甚至忽略了健康成长的小企业的融资合理要求,产生“惜贷”、“惧贷”等诸多现象,从而形成了制度与现实的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目前虽然对小企业贷款数额逐年上升,但与迅速崛起的小企业资金需求相差甚远。对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开拓必须依靠基层行,但按照银行现行的信贷管理规定,基层行基本无法获得贷款的完整审批权,向上级行报批的程序和手续又比较繁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层行对小企业的信贷市场开拓。

2.信贷审批手续繁琐

小企业在资金使用上有需求少、要求急、周转快、次数多的特点,而目前多数大型国有银行均将企业的额度授信及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到省级行,即使在审批权限下放的政策之下,基层行依旧难以拥有对小企业贷款完整的审批权,一笔贷款从申请到最后批复的过程往往需要雷同资料在多个部门和层级之间流转,手续繁琐,所需时间过长,难以及时满足小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容易贻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佳时机。

3.评级系统存在缺陷

现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作为贷款准入的重要标准,不利于银行对一些小企业的支持及投向管理。在各家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评级标准中,真实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银行贷款的重要依据,而多数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存在财务报表不完整或不真实的现象,甚至经过审计的报表也不能保证其真实性,造成了银行与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基于这样的不对称性,平级办法评出的企业信用等级不能体现企业真实的资信。而又是由于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不准,使得一些本应获得准入的企业不能及时准入,而不该准入的企业反而可以得到贷款,最终大大增加了信贷资产的风险。为规避这类风险,很多银行只得采取紧缩指标的策略导致丢失了一些优质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对于新成立的小企业,由于企业缺少必要的财务数据或效益尚未体现,对这部分企业的等级评定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也就导致评级结果往往较低而使其被银行拒之门外。另外,根据一些银行的小企业贷款流程,新建一户小企业从建立信贷关系到评级、授信直至发放贷款需上报多套类同的资料,确实影响了贷款发放的效率。

4.针对小企业的金融产品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理念都是以服务大中型企业为主,在制定金融产品时多以这些企业的基础条件为先导,因而,对小企业有很多的不适应性,束缚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当前大多数银行对小企业的服务都以贷款为主,难以满足小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例如开立保函、签发银票、国际贸易开立信用证等业务均需存入100%保证金,根据目前小企业的现状,要达到这个标准存在很大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堵死了小企业开展其他融资的渠道。如能推出类似公司客户的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中间业务操作办法,就能增强银行对小企业服务品种的活力。因此,在一定意义说,增加金融品种,开拓服务创新已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当务之急。

三、担保制度欠完善

商业银行由于其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资产效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对贷款风险普遍加强了防范和控制。为更加有效地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多采取抵押和保证的贷款担保的方式。从抵押贷款看,该种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却由于众多小企业固定资产少、设备陈旧、技术欠发达或者专用性强等原因很难顺利执行,加之现行抵押手续繁琐、费用高、时间长,提高了贷款成本,增加了贷款实现的难度。从保证贷款看,虽然一些地区成立了小企业担保中心,但注册资金及资产规模较小,担保能力不够强,后续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的投入机制仍不够建全,以其代偿能力无法成为有力的第二还款来源,不能覆盖银行所承受的风险,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贷款担保问题。尝试建立的小企业担保基金,也由于法律基础薄弱,相关机制不健全,资信评估滞后等原因,执行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在目前仍未有行之有效的担保办法和担保体制能够成为小企业贷款的有力后盾,银行风险不能有效化解。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商业银行的机制要转变;二是政府管理部门、银行、企业、担保机构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和沟通机制。

1. 商业银行的机制转变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制定小企业客户准入、退出的动态管理制度

构建适应小企业信贷市场特点的组织机构。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立专门的小企业信贷部门,或者专门的小组,配备专门的人员,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小企业贷款的专业化水平。简化小企业信贷审批管理的程序。银行应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下放对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并实现贷款产品和运作流程的标准化,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①成立负责小企业贷款工作的专门部门,对小企业贷款业务进行专项指导和分账考核,根据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点,建立符合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等各项制度并予以实施。

②根据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下放贷款授权授信及审批权,根据地区经济特点及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扩大对市县小企业信贷投入。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信贷额度内自主审批贷款,并对信誉好、市场前景优的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信额度。

③建立小企业客户准入、退出的动态管理制度。鉴于小企业稳定性较差,生命周期较短,银行应当对小企业贷款客户实施动态准入和退出。要按季按年在潜在的小企业客户群中筛选优质小企业作为银行营销对象,不断充实银行现有的小企业客户群,同时要定期对银行现有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鉴别,对违约可能性增加的小企业贷款客户要及时退出。小企业贷款客户的退出应建立强制性制度和实施比例管理,以保证银行小企业贷款客户群的质量。

(2)建立对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激励约束应坚持考核约束在前激励在后的原则。重点考核效益而不是贷款量,调动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做到责权分明、有奖有惩。

(3)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客户评价制度

根据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评价其资信和偿债能力不能完全反映其未来的成长性,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实际控制人,其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其他非定量性因素,因此,银行要根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单纯依赖正式的财务报表、商业计划或各类书面文件,而是注重现场调查,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如纳税记录、报关信息、电费缴纳、职工工资发放是否及时、归行现金流量等非财务信息,以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应注意开发适合我国银行适用的小企业风险评级模型与贷款定价模型。通过建立适合我国小企业特征的风险评级模型,实现对银行的风险的量化,从而可以对小企业贷款进行精确定价。既要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方法和设计思路,又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充分考虑诸如利率市场化进程、企业财务欺诈现象、数据积累量不足、数据质量不高、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道德风险偏高、区域风险差异显著等国内特有的现象,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体系。

(4)加强信贷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信贷产品创新是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必然选择,中小企业信贷产品既要考虑到市场需求、效率又要考虑到风险可控情况下的合理收益。从目前整体的信用环境和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来看,应积极研究和推广供应链融资服务,利用大中型优质客户的资信度,为其所在供应链环节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信用评估环节,银行要从专注于中小企业的个体经营的掌控转到对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管理,即将关注点由企业评估向单比业务评估转变,利用大中型优质客户的资信度来解决其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风险控制环节,借助大中型优质客户的信用,以大中型优质客户的支付能力为依托,将控制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和第一还款来源作为产品创新的突破点,以业务自偿性产生的现金流为保障,从而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因为缺乏抵、质押品导致的融资问题。如:对上游中小企业开办的国内保理业务、国内信用证业务、贴现、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等,对下游中小企业开办的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业务等。通过供应链融资服务既有利于巩固和挖掘大中型优质客户,又有利于拓展和培养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为银行带来更大的市场回报。

2. 要根本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需要商业银行的机制改革,更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共同合作。

中小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小企业,在当前经济主体中处于弱势地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植面临较大的风险,如要银行一方承担其中风险,难以推动小企业的贷款发放工作,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的办法,从由财政出资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和贴息;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代偿补偿机制,提高信用担保机构风险防范能力和信用等级,充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在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建立健全“银、保、企”三方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和实现“银、保、企”等多方共赢。

(1)政府切实制定落实各种资助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政府要逐步系统制定帮助扶持小企业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如财税援助计划、财政贴息补助、科技扶持计划等;同时要促进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企业的创建、发展、合作、人员培训、研究开发等企业行为的各个环节,提供有效协助和支持;逐步扩大国家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地方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在本级财政预算中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加快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研究完善有关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2)推广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

①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效服务,建议在较大的县区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或担保机构分部,扩大信用担保覆盖面。

②充实注册资金,扩大担保实力。一方面,考虑到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困难,可以尝试实施会员制或实行入股等办法鼓励吸收社会资本,包括大企业、大公司等参股担保机构,提高担保公司支持小企业的能力,充分发挥其担保融资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将科技三项费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扭亏增盈基金等列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改变投入企业模式,有效发挥体制优势,扩大担保实力,充分发挥资金效用。

③建立和发展小企业间的金融互保机构。主要是由财政部门牵头组建、小企业共同出资、基金存入参与担保基金的银行,为交纳了担保基金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银行向小企业发放总额高于存款金额数倍的贷款,基金会的经营开支则从银行利息和被担保人缴纳的佣金支付。

上一篇:经营顾客关系 提升企业价值 下一篇:ASP.NET网站中防SQL注入攻击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