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

时间:2022-10-24 08:17:42

浅谈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

编者按:

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指挥家蒋雄达老师已年届七旬,但老骥伏枥,仍然常年活跃在音乐教育与普及的第一线,在演奏、作曲、指挥、教学各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音乐著述颇丰,本刊曾陆续摘编登载,受到读者欢迎。近期又一新作《弦外之音——我的乐坛絮语》即将付梓面世,该书主要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在全国各地音乐讲座与刊发的文稿。内容涉及广泛,许多观点与建议颇有建树,对于广大业余琴童、家长与教师以及业内音乐工作者具有普遍的意义与裨益。特选登其中《浅谈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小提琴演奏艺术发展三百年》《青少年乐队的组建与培训》《努力规范基础训练与提高音乐表现力》《考级、比赛与展演》五篇,接续连载,以飨读者。

——编者

同学们:你们好!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名牌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革命干部和国家的建设人才。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无论是学校的规模,师资的能力,教学的水平以及学校的综合素质,早已进入全国高等院校的前列,成为许多学子向往与追求的地方。如今,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校园内各种学术机构的兴起,各类艺术团体的组建,文化活动的发展,更使学校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生机盎然与充满活力的景象。在座的同学们对音乐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这样满座的来听我的讲课使我非常高兴,因此,我要感谢同学们给了我一个和大家互动交流的机会。

今天,我的课题是《浅谈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

交响乐作为西方传统音乐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是由早期的宫廷音乐、室内乐、小型管弦乐逐渐发展而来。伟大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成为早期交响乐的奠基人,无论是曲式结构还是写作技法上都为后人开创了范例。十八世纪以后,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柏辽兹、德彪西、德沃夏克、瓦格纳、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一大批世界各国的作曲大师,他们在传承古典主义写作技法的同时,经受着浪漫派与印象派的冲击,融和着近代的音乐思维,在饱含爱国主义的感悟和对民族音乐的热恋中不断拓展与创新,从而将交响乐发展到了一个色彩缤纷、绚丽辉煌的新天地,成为世界人民共有共享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和歌剧、芭蕾同成为各国文化艺术兴盛的重要标志。

交响乐的发展有许多条件,它需要有各大城市相匹配的组团建制,需要有丰富的作品积累,需要有高水平的指挥与会操作的经纪人才去占领市场,需要用各种演出形式去培养观众,而更重要的还需要有政府或财团的经费支撑。

近百年来,世界上出现了许多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他们不仅有高超的技艺,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奏风格。如:

柏林爱乐乐团——以演奏贝多芬作品而闻名。

维也纳爱乐乐团——以演奏海顿、莫扎特作品而著称,当然,如果演奏施特劳斯的作品则更是得心应手。

捷克爱乐乐团——以演奏斯美塔那的作品而出众。

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以诠释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而首屈一指。

法国交响乐团——以演奏德彪西、拉威尔的作品而脍炙人口。

这些高水平交响乐团的成就,是由于他们祖国那些伟大的扎根于民族土壤的作曲家们所创作的惊世杰作,不仅孕育了乐团的成长,同时奠定了各自不同演奏风格的基础。

比起这些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我国的交响乐水平的确跟人家有着较大的差距,长期以来仍处在摸索前进和完善演出的状态,很难谈得上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为此,我想就我国交响乐的发展谈些个人的浅见拙识。

一、薄弱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和国家体制、国民经济、国民素质、国力衰盛紧紧相连,交响乐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都反映出了国情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因此,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从某些层面上看,可以说是我国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这里,我们首先应看到,基础的薄弱和状态的落后来自几个方面。

1. 起步晚

西洋乐器传入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这就决定了我们没有培养演奏人才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香港、哈尔滨等一些大城市,依靠着一些外籍演奏家(多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流亡中国的犹太籍俄国、波兰等移民)。这些以外籍演奏家为主组成的规模不大的乐团,担负着主要为满足社会上层人士服务的一些演出活动,与此同时,陆续对中国的一些爱乐者施教培训,由此开始拓宽,逐渐有更多的人对西方音乐产生了兴趣。但无论是从事学习和演奏的,还是热爱和欣赏的,终究还是少数,对于人民大众来说管弦乐、交响乐这种高雅艺术仍是陌生的,没有社会基础,也就没有了发展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逐渐引起政府重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四川、武汉、西安音乐学院的先后组建,国家分批选送一些教师和学生出国留学深造,为当时仅有的北京、上海、广州几个交响乐团以及各大文艺团体提供了人才。五十年代外籍演奏家相继归国离团,一些建国前后的我国老一辈演奏家和陆续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青年演奏家,就挑起了我国交响乐事业发展的重担,这就是我国交响乐起步晚的过程和基础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发展慢

世界各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除了基于各国的传统习俗以外,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兴盛而变化。在美国,全国有形式不同的室内乐团三百余个。在纽约,一个城市就有大小不等的乐队八十余个。论交响乐,除了纽约爱乐乐团,芝加哥、费城、克利夫兰、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等交响乐团都以自己的实力和惊世的辉煌跻身于当今世界名团之列。回看我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区的几个交响乐团在活动,似乎和五十年代并无多大的变化,这和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时代政局动荡、文艺政策方针多变、社会文化素质并无明显提升密切相关。十年的浩劫还几乎把传统音乐全部打翻在地,仅有的几个乐团也都在忙于闹“革命”,受批判,而部队文艺团体的管弦乐队也都几乎改成了民族乐队,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意识,使得我们的交响乐事业和世界乐坛的距离拉得更远了。

之后,经过拨乱反正,艺术界真正打开了一片百花齐放的新天地,各地创建了不少实力与规模不等的管弦乐队和交响乐团,为改变落后的交响乐事业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向往和企盼。可是,由于某些不讲条件、不按规律和不实事求是的蜂拥而起,致使一些地方的建团徒有虚名,声势浩大而起,无声无息渐落。因此,如何多做实事少讲场面,如何勤于提高努力登攀,这又成为了一个改变发展缓慢的不可忽视的新课题。

艺术的差距,水平的高低,绝对有其科学的标准,交响乐演奏的实力,必须要通过声响去接受客观的检验。记得“”后我第一次在北京音乐厅听了香港管弦乐团的演奏,在《音乐周报》上发表了一篇乐评——《亚洲乐坛的一支劲旅》,当时我曾说他们的演奏水平堪称亚洲一流,国内的乐团也许在五年之内未必能赶上,现在看来仍非误谈。

3. 人才缺

大家要知道,在美国纽约一个地区就集中了二十多所音乐院校,其中像茱莉亚、曼哈顿、哥伦比亚、伊思曼等都是当今国际上最具影响的专业院校,从这些院校中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演奏人才,活跃在世界琴坛和交响乐的舞台之上。可我们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全国才有八所专业音乐学院,就八十年代以后各地新兴组建的十几个乐团来说,靠院校培训的演奏人才也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还有其他许多艺术团体的需求。

除此之外,各院校一些优秀的尖子学生又都纷纷外流,加上有些院校在培训上过多地注重尖子学生的参赛,忽略了群体演奏、乐队课目的培训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又形成了许多毕业生适应不了高水平乐团的要求,而一般团体又不愿意去,加上对大城市的迷恋,于是不少院校毕业生只得漂流社会自谋生路。想到国家投资培养多年,造成这种结果,不免也会使人感到惋惜。

我们的国家一方面需要人才,缺少人才,可另一方面又在流失人才,浪费人才,这种事物的矛盾和社会现象的不平衡,是否也值得人们在教育体制上去深思呢?

4. 经费难

任何一个交响乐团要能维持和生存,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来源。国外的大多数乐团很少靠政府投资,主要靠企业和财团赞助以及乐团自身演出的收益。那些财团和赞助商的理念很清楚,给乐团赞助绝非为了直接能回报盈利,而是要从中获得荣誉扩大影响。因此,任何一个乐团在世界各地的声望越高,他的经费来源就越有保证,投资人、赞助商在能免税和得到精神满足的同时,让企业光环更加耀眼。

我们现在各地的交响乐团,主要靠政府投资拨款,缺少财团赞助,加上乐团自身没有高水平的演奏能力去占领市场,而另一方面,也由于习俗的不同和文化素质的差异,使得交响乐的上座率十分冷清,可谓前景渺茫,惨淡经营。这一切都造成了经费来源的种种困难。

搞一个交响乐团没有钱绝对不行,但作为交响乐这一艺术门类,要想立足社会,占领市场,并成为该地区人们心目中的荣耀,光有钱也未必都行,重要的还在于科学的管理,敬业的精神和演奏的高水平。

我国的交响乐事业就是在起步晚、发展慢、人才缺、经费难的种种困扰下,在薄弱的基础上坚持到了今天。

二、繁荣的今天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和其他文艺事业一样,打破了封、资、修的枷锁,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交响乐事业从一个薄弱的基础到今天的繁荣景象,其变化确实令人可喜可贺,归结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领导的重视

我国的艺术团体过去都属政府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其不平衡的发展往往是随着固有的习俗和兴趣爱好在变化,交响乐属于不太有人问津且变化较慢的事业单位。

之后,其情况变得完全不同。自1997年之后,我国逐年引进国外著名的交响乐团不计其数,波士顿、纽约、费城、芝加哥、圣彼得堡、莫斯科、柏林、德累斯顿、伦敦、维也纳、法国、捷克、瑞士、东京、以色列等等,这些国家和城市的交响乐团都堪称世界一流,他们的引进,无疑为我国的乐坛营造了氛围,扩大了声势,使大家了解了信息,开阔了眼界。全国各地老乐团的改革,新乐团的组建,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从根本上改变了百年落后的面貌,这种政策上的变化,若不是领导层的重视,又何谈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常能看到一些国家领导人出席各种交响音乐会的情景,他们那些热情而动人的鼓励成为交响乐事业向前推进的巨大动力。“全社会都要支持高雅音乐”,在这种具有气势和感召力的壮语鼓舞下,全国各地演奏团体的增加,演出市场的繁荣,音乐院校的扩建……这一切都对交响乐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而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创办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其活动起点高、水平好、形式多、涉面宽,成为世界乐坛的音乐家们展示、表演、竞争与交流的国际舞台,这种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声望,同时也带动了国内文化市场的繁荣。

2. 经济的发展

文化事业的提升不可能没有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国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人们把走进音乐厅当作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一种时尚品位,似懂非懂地在观念上起着变化。不管怎样,生活水平高了,走进音乐厅的人多了,对听众来说潜移默化地在情趣和素质上发生着改变,而对乐团来说同样有刺激和促进提高的作用。

值得高兴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一些企业和一些财团逐渐懂得了如何与交响乐事业的发展相结合,应该如何在音乐事业中去塑造企业的形象和完善自我的价值。尽管比起国外来讲还差距甚远,但又有谁能不为这种良好的趋势而感到欣喜呢。

3. 音乐教育的普及

青少年音乐教育的普及,从长远来说是交响乐发展的基础。对孩子们来说,从小学习音乐是培养素质的最佳措施。现在全国各地都有成千上万学习各种乐器的琴童,他们之中能走上专业的仍是少数,但他们都可培养成为热爱音乐的忠实观众。他们将来成长之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将成为懂音乐有素质的人。通过他们再去带动家庭成员,带动周围各种职业的亲朋好友,这种音乐教育的普及实际上是在播撒音乐的种苗,对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及其推动是无法估量的。

当前社会另一个可喜现象是业余乐队的广泛兴起,不少大学和中小学组建了规模不同的交响乐团和管弦乐队,经过培训都具有了一定水平。不少离退休的演奏家、指挥家走上社会,为各乐团尽心付出,辛勤培育,并带领他们登上音乐厅的舞台,为普及音乐教育可谓鞠躬尽瘁。

这些院校的学生乐团和社会上一些青少年乐团,拥有的共同点,就是提高了自身的爱好情趣,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素质教育。他们是真正的爱乐者,在不同的层面发挥着改变社会习俗的功能作用,他们在交响乐的普及上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基础力量。

长期关心青少年音乐教育的指挥家李德伦先生和我聊天时曾幽默地说:“现在是业余的比专业的搞得欢,孩子比大人搞得欢。”这是交响乐普及的好现象,当然,对专业团体来说也是一种期望向上的鞭策。

三、展望未来

客观地说,在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作为能体现出国家文化艺术最高水平和重要标志的交响乐,与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我们的确处于落后的状态。如何能得以尽快发展,使我国的交响乐真正具有使人信服的国际水平,可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作努力。

1. 完善体制、规范管理

任何一个具有高水平的乐团,必定有其完善的体制和规范的管理,其中包括组织管理是否严密、人员配置是否健全、指挥能力是否称职、乐手考核是否严格、排练曲目是否丰富、演出运作是否科学等等。在体制完善、管理规范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乐团整体的敬业精神。搞高档艺术没有钱不行,但有了钱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仍然不可能攀登到顶峰。真正做到“爱乐”不是件容易的事,“爱乐”的体现首先是敬业。常听说“这个团搞不下去了”、“那个团快垮了”,一问原因总说“没钱了”。以我之见,应该多从乐团自身的管理体制和敬业精神以及凝聚力上去找原因,一个群体有了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许多暂时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2. 完善演出、培养听众

交响乐要想占领市场,必须从完善演出和培养听众两个方面去多加思考。

完善演出最关键的是提高演奏水平,使观众爱听,使观众叹服,使观众感到没花冤枉钱。天长日久,人们把本地的交响乐团都当作城市的品牌,当作自己心中的骄傲。

培养听众,尤为艰难,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实际上是一项改变习俗、提升情趣的希望工程。演出单位不能存在闭关自守愿者上钩之心,在曲目选演上同样需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融,既适应通俗的,又引领高雅的,做到两者兼顾。国外的交响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可至今仍利用音乐节和假日在公园、在广场免费演出通俗作品音乐会,为的就是争取更多的听众和扩大乐团的影响。

培养听众还必须注意票价的掌握,我们现在音乐会的票价确实太贵,十元、二十元的票基本是象征性的,一般音乐会票最低在六十、八十上下。若是名演员和国外来的名团,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记得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三大男高音在午门的广场音乐会票价竟然高达两千八百元。我们的票价在和世界接轨,可我们普通百姓的收入却和国外差距甚远,一个二三百美元收入的工薪人员怎能和月薪四、五千美元的人相提并论。要一个琴童由两个家长陪同花近半月打工的钱,去听一场往往还听不懂的音乐会谈何容易。因此,交响乐的发展,如何从多方面入手去培养听众,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课题。

3. 完善理念、培育基础

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寄希望于青少年学生们和成千上万的琴童们。因此,如何把音乐教育的普及工作做得更好,如何培养少儿群体对交响乐的热爱,这将成为音乐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事情。

我们现在有许多大学和中、小学都组建了乐团,这种兴旺景象无疑体现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一代的情操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但就目前所看到的一些现象,其理念和做法仍值得探讨。一般说,特长生们本来考试的学分就不如普通生高,凭着特长加分进入学校后,在繁重的文化课压力下,每周还要规定参加两次乐团的排练,暑假和寒假往往要安排半月左右的集训,学生们非常辛苦,有的学业跟不上,有的疲于奔命,因为特长生的乐队活动都是要记学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而这样大量时间的付出,主要为的是每年一次的汇演、比赛和年终的汇报音乐会,曲目的选择,演出的形式,往往贪大求洋,一味仿效专业乐团,为取得学校的荣誉,相互之间的攀比、竞争有时还相当激烈,这一切似乎已和音乐教育普及的理念与宗旨相距甚远。

我认为,音乐教育的普及,还是应该着重于让青少年们懂得音乐的教化作用,懂得音乐的基础知识,懂得不同时代音乐作品的风格变化和它产生的社会功能,懂得音乐文化和社会人文不可分隔的和谐关系。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引领学生们走进音乐的大门,为他们创造展示音乐才能的空间,勇于实践锻炼,提高演奏情趣,从而培养他们对交响乐的热爱。

引导正确,方法科学,不求功利,不图虚名,在完善的理念中努力培育我们交响乐发展的基础力量。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革,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文素质的相应提高中,面对现实,展望未来,一个灿烂绚丽的交响乐春天,必将在新世纪展现。

上一篇:付馨:用汗水超越梦想 以人格升华琴格 下一篇:倾听成长的奏鸣曲 静待一涵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