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抢救心脏性猝死成功4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4 06:02:51

院前抢救心脏性猝死成功4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脏性猝死 胸外按压 电除颤

我科自2005年6月~2006年6月接诊心脏性猝死患者17例,其中院前抢救成功4例,占23.53%,与报道的生存率5%~60%相符,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例1 患者,男,62岁。于2005年6月13日8时30分左右,因腹痛、恶心、呕吐,到当地社区门诊治疗,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心悸、胸闷、大汗,社区医师急拨打“120”,由我院出诊。接诊后做心电图检查时,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叹息式呼吸,心电图呈室颤波形,急给胸外按压,并200 J紧急电除颤,心律转复为窦性,患者神志转清,在严密监护下,护送返院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23天后痊愈出院。

例2 患者,男,45岁。2005年9月23日以“突然晕倒”为代主诉拨打“120”,由我院出诊,3分钟内到达现场。见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心电图呈室颤,急给胸外按压,并紧急200 J电击除颤,心律未恢复,继之300 J第2次除颤,出现窦性心律,有深长呼吸,患者仍为昏迷状,建立两路静脉通道,严密监护下护送返院,途中先后2次出现室颤,分别200 J、300 J除颤转复,安全护送至重症监护病房,于发病3日后死亡。

例3 患者,男,60岁。以“心前区不适半小时”为主诉拨打“120”,由我院出诊。到达现场时见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心电图呈一直线,急给胸外按压,并配合电除颤2次及肾上腺素应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30~40次/分,给阿托品静推,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护送返院入重症监护病房,1个月后出院,遗留有阵发性认知障碍,生活可自理。

例4 患者,男,44岁。以“晕倒、昏迷”为代主诉拨打“120”,由我院出车接诊。接诊时见路人正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检查见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心电图呈室颤波形,继续胸外按压同时,紧急给电击除颤2次,并配合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应用,患者心跳恢复,出现深长呼吸,仍为昏迷状,严密监护下护送返院入重症监护病房。17天后痊愈出院。

讨论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在发生心脏性猝死时,及时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可部分维持心脑功能,但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时间是治疗室颤的关键,每延迟除颤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根据不同的情况,其生存率在5%~60%。在以上抢救成功的病例中也充分体现了时间在心脏性猝死抢救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院前急救在院外抢救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至关重要。但是,院前急救若单纯由专业人员到达现场才开始进行,很可能已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所以,院前急救不应只是专业人员的职责,而应该进行全民培训,使无论何人在发生猝死的当时,现场就有人对其实施最基本的及时的急救,为抢救成功赢得时间。

上一篇:儿科急症常用药物(六) 下一篇: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46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