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三)

时间:2022-09-01 01:56:16

掌握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三)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R)是一类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受体有高度亲和力的药物。ARB不但可拈抗通过ACE转化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活性,而且还可阻断通过经典途径(如糜蛋白酶等)催化生成的AngⅡ活性,同时,却不产生ACEI引起的缓激肽积聚所致咳嗽等不良反应。在1999年,WHO已推荐ARB为第一线抗高血压药物。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分布及其功能 AngⅡ受体主要有4种亚型:AT1、AT2、AT3、AT4其中AT1和AT2已被克隆,且研究较多。AT1分布广泛,在人体肾脏、心脏、血管平滑肌、肾上腺皮质、脑、血小板和胎盘等组织器官;AT2主要分布在胚胎组织,成人水平很低,主要分布在子宫、肾上腺、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和心脏等。

在成熟组织中,AngⅡ作用主要通过AT1受体介导,主要有:刺激心肌组织的细胞增生及肥大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分裂增殖,血管收缩,促进水钠潴留,刺激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分泌,诱发心律失常等;AT2受体功能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AT2受体具有抗细胞增殖和调节细胞凋亡作用,似乎与AT1受体作用相反。

ARB的药理学作用 目前对AT2受体功能了解下分有限,AT2受体阻滞剂尚处于实验阶段,临床所有ARB都是AT1受体阻滞剂,其作用主要通过与受体结合使受体结构发生改变或与AngⅡ竞争性和受体结合,在受体水平阻断AngⅡ的作用,并能激活AT2受体,起到双重作用。AT1受体阻滞剂一般由含氮杂环和联苯环两部分组成,根据取代集团的不同,ARB可分为3类:联苯四唑类(包括氯沙坦等)、非联苯四唑类(包括替米沙坦等)和非杂环类(包括缬沙坦等)。

降压作用 ARB选择性与AT1受体结合,从而使血压降低,其机制:①与AngⅡ竞争受体而无内在活性,直接抑制AngⅡ的生物活性,如缩血管作用、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增加醛固酮释放等;②降低脑内RAS活性,增加压力感受器敏感性;③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

ARB虽然降压作用机制相同,但由于化学结构不同,效果亦不相同,相同剂量ARB,作用强度依次为:坎地沙坦、替米沙坦、氯沙坦、伊贝沙坦、缬沙坦、依普沙坦。

靶器官保护作用 ①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左室肥厚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AngⅡ可以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增生,使心脏蛋白总量增加,心肌细胞间质胶原积聚,ARB可阻断AngⅡ的致心室肥厚作用,并且有利于左室肥厚的逆转。另外,在心力衰竭中,ARB也有很大的益处:RAS系统被激活,水钠潴留、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ARB可在受体水平阻断AngⅡ的生物活性来抑制上述作用,同时,ARB还通过抑制胶原的合成、分泌,抑制原癌基因的表达及心肌细胞凋亡等途径干预左室重构。②对肾脏的保护作用:AngⅡ在高血压肾脏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肾脏AngⅡ来源不依赖ACE,旁分泌在其中占据重要作用。AngⅡ可介导肾小球小动脉收缩,刺激系膜细胞增生和分泌胶原等,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ARB通过拮抗局部。肾脏AngⅡ活性,而起到肾脏保护作用。⑧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体循环和脑组织局部生成的AngⅡ对脑血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增加脑中风的危险。ARB可拮抗AngⅡ的这一作用,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ARB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①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肾脏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及心力衰竭患者,降压作用温和,作用时间长,每日服药1次即可起到降压效果,单药可降低血压约8~10mmHg。目前大型临床试验提示ARB在肾病的临床应用中其器官保护作用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获益,如氯沙坦100 mg/d,厄贝沙坦300mg/d,能减少微量蛋白尿,但在心血管领域应用的剂量和肾病相比要小。近年也有学者将ARB用于PCI术后再狭窄的预防。②不良反应:服药耐受性好,干咳发生率与安慰剂相似,头痛、头晕和疲乏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无差异,偶有低血压发生。

临床常用药物 ①氯沙坦(losar-tan):商品名科素亚,对AT1受体选择性高,在体内转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多数经肝脏排泄,是最早(1994年)用于临床的ARB。常用剂量50~100mg/d。②缬沙坦(valsartan):商品名代文,口服吸收快,吸收易受食物影响,70%由肝脏排泄,30%由肾脏排泄。VALUE试验发现,缬沙坦能降低糖尿病新发危险,故缬沙坦有益于糖尿病的预防,适用于并发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控制。Val-PREST研究发现,缬沙坦能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常用剂量80~320mg/d。③伊贝沙坦(irbesar-tan):商品名安博维,是氯沙坦的同类物,作用性质相同。常用剂量150~300mg/d。④坎地沙坦(candesatan):强效、长效AT1受体阻滞剂,需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产物。常用剂量8~16mg/d。⑤替米沙坦(telmisartan):商品名美卡素,强效、长效AT1受体阻滞剂,经肝脏排泄。常用剂量40~80mg/d。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可通过接头突触α受体介导而引起很强的血管收缩反应,因而,通过阻断外周α1受体是治疗高血压的合理途径。

α受体阻断剂的药理作用①α受体的分布及功能:根据α受体对激动剂和阻滞剂亲和力的不同,分为α1受体和α2受体。α1受于突触后膜,决定动静脉的紧张性:α2受于中枢和外周神经接头的前膜和后膜。位于中枢的α2。受体对血压和心率的调节密切相关,位于外周的α2受体主要作用是维持动脉张力。②α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及药理作用:α1受体阻滞剂分为短效低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等)和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α受体阻滞剂能选择性阻断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产生拟肾上腺素作用,却能阻碍去甲肾上腺素能递质及拟肾上腺素药与α受体结合,能取消或减弱去甲。肾上腺素能递质的升压作用。

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①临床应用:酚妥拉明等低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曾用于治疗高血压,但因其对α1和α2受体选择性差,常引起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及其他不良反应,因此,目前除用于治疗嗜铬细胞瘤外,已不作为抗高血压药物使用。特拉唑嗪等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可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安全有效。同时,α1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提高高密度胆固醇,长期应用能改善脂质代谢,对糖代谢无影响,适用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或糖耐量减低患者及前列腺肥大患者。②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首剂效应”,表现为直立位低血压、眩晕、晕厥及心悸等,多出现于首次服药后30~90min,可能由于α1受体阻滞剂阻断内脏交感神经的缩血管作用,静脉舒张,回心血量减少所致。首剂剂量减半,睡前服,可减少此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他不良反应还有头痛、嗜睡、心悸、口干、鼻塞、障碍及乏力等。

临床常用药物 ①哌唑嗪(prα-zosin):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Q受体有高度选择性阻断作用,治疗高血压开始剂量0.5~1mg/次,2~3次/天,最大剂量可致20mg/d。②特拉唑嗪(tera zosin):阻断α1受体作用强于哌唑嗪,特点半衰期长,约12h,每日只需给药1次,开始口服剂量1mg,可增至20mg。③特沙唑嗪(doxa-zosin):阻断α1受体作用相当于哌唑嗪的1/2,作用时间长,约20h,每日只需给药1次,开始口服剂量1mg,可增至16mg。

上一篇:3种用药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下一篇: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