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分化\相对地位与集体物品提供

时间:2022-10-24 03:22:50

资源分化\相对地位与集体物品提供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027-02

摘 要 集体物品提供过程中,个体自发合作提供的形式已成为越来越来重要的途径。而在这一过程中,集体行动目标是否能够达成,要受到资源分化状况、社会相对地位、社会网络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探悉在资源分化条件下社区中各群体的社会心理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对集体物品提供领域做出补充性与创新性理论的解释。

关键词 资源分化 相对地位效应 集体物品提供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在社区居委会制度的政治环境下,社区居民通过自发合作来提供社区内需要的公共物品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但是,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很容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导致合作失败。正如一些经验现实所表明的,当能力和资源在社区人口中,分布不均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各自基于资源分化、相对地位敏感度而产生的心理效应在自发合作提供公共物品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可能超越理性选择原则,导致原本群体个体均获益的集体物品供给破产。

本文将分析社区内部资源分化背景下集体物品提供过程中人们存在的社会心理及其导向的行为模式,运用效用分析工具从相对地位效应等角度,分析个体的社会心理如何构成公共物品提供事件的约束,并试图做出与经验现实相符合的理论解释。

二、理论来源

(一)相对剥夺

“相对剥夺感”是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于1949年在《美国士兵》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的士气和晋升的关系时,发现士兵不是依据绝对的、客观的标准来评价晋升带来的满意度,而是根据他们相对于周围的人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如果比较的结果是自己处于较低地位,他们就会有“相对剥夺感”。

(二)社会互动模型:贝克尔对嫉妒的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相对地位的影响,我们借助加里•贝克尔提出的社会互动模型来讨论相对地位的影响问题。

假定行为主体i的效用不仅受到他自己占有物品的状况的影响(像典型的经济学理论中假定的那样),而且直接受到其他人占有物品状况的影响(像社会互动理论所强调的那样),其效用函数为:Ui=Ui(Xi,R)。其中Xi是指自己占有的物品,R是指他人占有的物品。对i来说,R直接带来负效用(也可能带来正效用,不过与我们此处的分析无关)。这时候,当他人占有的物品数量增多而自己占有的数量没有变化的时候,i的满足感(效用)降低。这就是我们所关注的对相对地位敏感的情况。

三、相对地位与集体物品提供

相对剥夺感是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自己权益被他人剥夺的感觉。由于在精英主导公共物品提供(也就是精英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大部分成本)的模式下,普遍情况是集体物品提供带来的收益在精英与非精英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精英多,非精英少),当非精英分子发现公共物品提供后自己的效用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比起参照群体中的其他人尤其是精英分子,增长幅度小。那么,其相对地位下降,他们便会有挫折感,并因此影响集体物品提供的积极性。

在对相对地位理论做了以上梳理及简单引申后,我们可以把贝克尔的理论稍作修改,运用到集体公共物品提供当中来,建立一个简化模型。假定在公共物品提供中,存在富人A与穷人B(贝克尔模型中是两个资源占有同质的人,而我们这里把情况极端化,分为富人与穷人,这样效果更显著),由于公共物品提供导致各人收益呈现差异化,穷人B的效用会受到自己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和富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这两个变量的影响。公共物品提供会带来富人A占有的物品明显增加,在考虑相对地位的情况下,这使得公共物品提供造成穷人B的效用显著减少。这种状况我们需要用形状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来描绘,见图1。

图1表示的是集体物品提供中穷人B的效用无差异曲线变化。在图1中,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凸的。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均表示给穷人B带来相同效用的Xb(自己对集体物品的消费)和R(富人A对集体物品的消费)的组合。当集体物品提供后,可以看到,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穷人B自己对集体物品的消费较少并且富人A对集体物品的消费也较少时,和自己消费较多物品而他人也消费较多物品时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这正是相对地位的影响。对B来说,越是靠近右下方的无差异曲线效用越小,而越是靠近左上方的无差异曲线效用越大。如果穷人B自己享有的物品一定,而富人A消费的物品增加,这时候,由于R给他带来负效用,因此他的效用将减少。

下面具体来分析,图1中,假定穷人B消费的物品量为x0,富人A对集体物品的消费为r0,这时穷人B获得的效用由e0(x0 和r0的组合点)所在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现在集体物品的提供,使得穷人B对集体物品的消费为x1(稍有增加),而公共物品提供使得富人对集体物品的消费增加了,表现为由r0大幅右移到r1。从图中我们可以得知x1-x0的值远小于r1-r0的变化,从x0到x1,其绝对值虽然有所增加,但其边际效用甚微,考虑到相对于r0到r1的增长幅度,X维度上这样的增加,在相对地位敏感的穷人B看来,无关紧要甚至忽略不计。这样,与此相应,组合点由e0移到更靠右的无差异曲线上的e1。对穷人B来说,这意味着效用减少了。这是因为,相对地位影响着他的效用。他对集体物品消费的绝对量虽然没有减少,但是相对量却由于富人对集体物品消费量的增加而下降,其结果使他获得的效用减少。图1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群体中、社会上一些人的绝对效益没有下降甚至提高,但却感到更大的不满。

上面我们没有考虑穷人B在集体物品提供中采取积极理性态度来取得更大效用的情况。事实上,当人们关注相对地位并试图保持更高的相对地位以便获得更大效用时,是会采取行动的。一种做法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效益,在增加自己占有绝对量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相对地位。另一种做法是,当他人消费集体物品会给他带来负效用时,为了实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他会耗费自己的资源来使他人的状况恶化。遗憾的是,从他的效用最大化目标来看,前一种做法并不总是最好的,尤其在富人与穷人的博弈中,一般情况是出现马太效应,甚至社区中的边缘人物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利用机遇改变现状,一贯的苟且偷安、破罐破摔的心理等打消了穷人迎头赶上的积极性。故而事实上,当人们对相对地位十分敏感时,就会采取后一种做法。图2描绘了这种情况。

在图2中,穷人B在集体行动前没有采取行动的初始状态,穷人B对集体物品的消费量为x0’,富人A对集体物品的消费量为r0’,组合点在无差异曲线的e0’。现在,为了增加自己的效用,穷人B耗费一定的资源(自己的资源从x0’减少到x1’)来减少富人A的消费量,使富人A对对集体物品的消费量从r0’大幅减少到r1’,新的均衡点在e1’。比较一下e0’和e1’,可以看到,e1’是在更靠左上方的无差异曲线上,说明穷人B在相对于己的富人A的大幅效用递减中得到了更大的效用。

图2所刻画的行为逻辑是在集体行动中损人利己的,因为行动者使他人状况恶化而使自己获得了更大效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损人不利己的,因为他在减少了他人占有量的同时也耗费了自己的资源占有量,如果他不是见不得别人地位上升的话,这些资源本可以使自己过得更好。

由此可以得出的一个逻辑结论是,相对地位变动不仅具有激励人们努力工作以超越他人的作用,而且不应忽视的,相对地位也具有诱导相对地位敏感者损害他人成效的作用。因此,这种效应的存在,使得在公共物品提供的集体行动中,会有成员出现不合作,甚至损害集体行动达成的情况出现。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方面,在集体行动前,集体内业已存在的资源分化状况,已经造成成员间隔阂,导致了部分成员的心理不平衡心态;另一方面,每一次集体行动达成目标结果,给集团内部人员带来的收益也是具有差异的,有人可能收益大,有人收益小,甚至有人没有收益。而在精英主导公共物品提供模式下,这种收益往往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由资源分化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地位不平等,集体行动收益不均衡,极有可能产生微妙的心理作用,强化他们的相对剥夺感,产生我们所说的相对地位效应,导致集体物品提供陷入困境。

四、讨论总结

要解决上述困境,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由于集体物品提供中收益差异化显著,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有效增加弱势群体收益的分配机制来鼓励弱势群体积极合作,实现双赢。这需要政府在政策、财力上向弱势群体倾斜,需要精英转变效用评价观念,由客观利他转向积极地主观利他。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很重要的就是,发挥集体整合的作用,这就要求人们包括精英在内都要积极地与边缘人往沟通,换位思考,给予他们同等甚至超过寻常的尊重与关心,建立起一种友好亲近的和谐氛围。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情感纽带与感性社区规范,从社会规则与情感上把边缘人群纳入到正常的社会网络关系中来。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在公共物品提供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刘玉照.集体行动中的结构分化与组织化过程――以白洋淀某村修路与基层选举为例.社会.2004(11).

[2]钦建华.浅析嫉妒情感产生的根源及特性.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64.

[4]张文彩.当代中国利益格局调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郑州大学.2005.

[5]李国武.集体物品提供中的精英利他行为分析.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经济社会学.2007(1).

[6]肖雪莲.运用"相对剥夺感"理论对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心理进行探析与调适.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7]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版.1995.

上一篇:湖南城市化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下一篇:北京市花卉物流现状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