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化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时间:2022-09-20 08:04:09

湖南城市化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021-01

摘 要 大量的城市化经验教训表明,合理的城市化空间格局将会加速城市化发展步伐,从而推动该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反之亦然。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因此迎来了加快发展的良机,尤其是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 湖南城市化 空间格局 优化

2001年,湖南省以30.8%的城市化水平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此外,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城市化空间格局也将相应调整和变化。因此,要高瞻远瞩,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优化对策,以期湖南城市化空间格局在新一轮的分化组合中得以优化。

一、加强城市体系规划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体制转型及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加强湖南省城市化空间格局规划编制工作应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首先,需要编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动态弹性规划,应强调近期、中期和远景规划相结合,加强对区域城镇发展步骤和发展途径的探讨,强调历史性,注重阶段性,由目标终极型规划转向过程实施型规划,由单方案的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的弹性规划;其次,城市化空间格局规划编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再者,城市化空间格局规划编制还应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积极引入“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综合考虑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地域条件和交通网络状况等,采取适宜的空间开发模式。构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空间格局,要通过优先发展小城镇,推动乡村地域的工业和城镇化进程,推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要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的原则,以强化功能、发展经济、聚集产业、适度扩张规模为目标,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区位条件优势明显的县市城镇和重点镇,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快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共同加快发展。

二、以现有大中城市为增长极,走城市群区域协作之路

素有“金三角”之称的长株潭,在湖南发展战略中地位举足轻重。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一代伟人的故乡湘潭,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工业新城株洲,犹如湘江之畔三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交相辉映。现在长株潭已成为湖南无可争议的经济增长极。三市以全省一点三成的土地面积、近两成的人口,实现了占全省超过五成的GDP和财政收入。巨大的辐射与带动力正向着三湘四水扩展。这里聚集了全省90%的科研人员、80%的科研成果。世界500强,入湘38家,32家扎营于此。长株潭是目前湖南省发展水平最高、投资效益最好的地区,完全有条件发展得更好、更快,领航湖南向着“富民强省”迈进。

湖南五大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对其发展应着眼于全国,立足湖南省,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注重均衡,走有湖南特色的城市群协调发展之路。具体而言,以长株潭一级城市群为核心予以重点开发,加大投资力度,加快融城步伐,加强经济辐射,使其真正成为湖南省城市体系的发动机。沿京广线向北大力发展环洞庭湖二级城市群、向南大力发展湘南二级城市群,加快与长株潭一级城市群的对接,注重沿线小城镇建设,搞好产业规划和功能,力争形成结构完善、功能互补的“湖南东部城市走廊”。富有特色地大力开发湘西三级城市群,采用“抓两头促中间,培养三大增长极”的模式,即重点抓好怀化物流圈和张家界旅游生态圈,通过辐射带动,促进吉首民族圈的发展,以此形成湘西三大核心增长极,进而拉动整个湘西城市群的和谐发展。

三、打造东方莱茵河,培育湘江生态经济发展带

湘江,被喻为湖南人的母亲河。“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目标。2010年8月,湖南省委书记在谈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时提到,无论是转方式,还是建“两型”,绿色发展都是应有之义、核心要求,要让这张“绿色湖南”的名片,成为湖南最有特色的标志、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最有竞争力的资源。

湘江作为连接长株潭三座城市的水脉,与莱茵河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在规划专家看来,两者都是有着悠远历史文化传统、远近闻名的大河,沿岸经济发展,文化古迹众多,而且湘江流域正面临着与德国工业化时期莱茵河所面临的相似课题。湖南省委政府做出重大战略部署,规划建设湖南湘江长株潭段生态经济带。该生态经济带始于南端空洲岛,止于北端月亮岛,沿湘江长128公里的滨江地带,规划范围面积约468.86平方公里,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的城区滨江地带。通过近2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开发建设,把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明显的生态良性循环特征、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达,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人类休闲和居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生态经济发展走廊,并为长株潭城市群地区,乃至湖南省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翔.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建设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3).

[2]周国华,朱翔,唐承丽.长株潭城镇等级体系优化研究.长江流域资源.2001(4).

上一篇:缩小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资源分化\相对地位与集体物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