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9-09 03:57:38

缩小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若干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011-02

摘 要 山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也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近年来,随着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现已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展开分析,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解剖,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缩小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调整财政政策、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村经济等。

关键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山东省 财政支农政策 社会保障 农村基础设施

居民收入问题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山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但也和全国一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扩大的趋势。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8年的2.19扩大到2008年的2.87,十年增长了0.68个百分点,而2009年,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扩大,达到了2.9: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811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119元。这仅是名义收入差距,如果把每年国家对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补贴和优惠措施考虑进去,实际的差距会远大于以上的数据。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会引起社会动荡,阻碍经济的发展。本文试从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入手,分析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缩小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状况的分析

(一)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是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其数值的变化能直观地表明山东省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的历史变动情况。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阶段。这一时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1984-1994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在此阶段迅速拉大,此时的改革从农村转入了城市,国企改革,职工收入增长较快,城镇经济快速增长,而农村改革的激励效应有所下降。

第三阶段,1995-1998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缩小阶段,此阶段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及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开放了农产品市场,农民现金收入增加。同时,农民外出打工增多,增加了收入。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内部问题也暴露了出来,下岗工人增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滞后。

第四阶段,1999-2009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阶段。这是因为国家在此阶段下调了粮食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乡镇管理模式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的要求,发展踯躅不前。而此时,国家财政政策刺激城镇居民消费和投资,带动了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完善,保障了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

(二)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收入差距过大,会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动摇改革的信心,引发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1.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过大的收入差距会破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扭曲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经济效率。中国自古以来都秉承着“不患寡而患不均”,可见,繁荣并不足以保障社会稳定,贫富鸿沟却可以使整个社会断裂,造成人们之间的矛盾。

2.对经济的影响

当收入差距拉大时,财富会集中于少部分人的手中,这就导致了社会总体的消费倾向较低,制约了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也导致了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农业生产收益低,导致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收入水平高的城市地区。收入落差越大,流动速度越快,从而推动城市地区经济迅速增长。而农村地区,由于优质生产要素的流失,导致农业生产规模缩小,农业经济增长乏力,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山东省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3.3%,降低到了2008年的9.6%,降幅达23.7%。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限制了山东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破坏了城乡之间实现功能互补,城乡各经济要素配置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发展机遇,从而不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健康发展的城乡经济体系。

二、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

(一)二元经济结构制约

二元经济结构存在于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对城市和乡村的不同经济政策,以及配置资源和收入分配政策长期向城市、工业、市民倾斜,致使二元经济结构产生。山东省受国家政策影响,在大环境下城乡之间的发展也受到了二元结构的制约。首先,在产业体系上,实行城乡二元产业政策,以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的经济发展格局;其次,在收入分配上,实行城乡差别的分割政策,在财政支出上实行二元财政供给体制。虽然改革开放后,这一格局有所改变,但农业的剩余价值还是源源不断流向了城市,削弱了农村的资本积累,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二)财政政策影响

城乡产业的差异决定了财政政策体系对城市制造业高投资回报率的偏爱,而农业生产效率滞后,整体效益并不明显,很多地方政府为完成经济指标,必然会把有限的经济资源投入到城市。从山东省政府各年的财政支农情况来看,虽然财政支农的力度在加大,总量在增加,从1978年的4亿多元增加到2007年的133亿多,增长了33.2倍,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的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2000年―2007年,最低为5.9%。现阶段,山东省农业发展亟需资金的支持,而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城乡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资源分布不均,劳动报酬差异过大。山东省2008年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结构为9.6%、57%、33.4%,而就业结构为37.4%、31.6%、31%,由此得出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比率为0.26:1.8:1.08。可见,山东省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的。

三、缩小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因此,山东省政府应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以制度创新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这种新型城乡关系,就是要在处于山东省不同城乡空间的经济活动主体中确立起基于市场经济“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建立城乡之间相互贯通和融合的市场体系,实现山东省城乡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融合度。

(二)调整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要增加财政支农的力度,首先必须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山东省政府应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转移支付,减少农村行政事业的管理费用。在山东省地方财政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财政支农应支持农业发展重点项目,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完善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最后为了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应对农产品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予以财政支持,可考虑设立财政基金专门用于农业研发费用,推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优化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其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应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比重。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的注入;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鼓励农民自愿投资建设,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

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城乡保障一体化

农民是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基本利益要靠社会保障来维护,逐步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应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村低保、新农合和新农保等。最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

(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民收入增加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

首先要推进乡镇企业的改革,改变乡镇企业目前产品质量低、品牌意识差、管理不规范等现状。其次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落实现有的关于扶持农村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私营企业通过收购、控股、转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经济改革,并加大对农村企业在税收、投融资、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最后繁荣小城镇经济。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的特点,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作为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

2.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针对山东省区县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山东省政府应该发挥各地市的产业规划,鼓励和支持各区县在产业上进行集约化经营,扶持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在税收上予以扶持。全省形成中西部平原优质粮棉产区,鲁东南及鲁北优质蔬菜产区,胶东半岛优质果品产区等优势产业带,并相应扶持优势产品的发展,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的集中。

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省内就业是目前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应重视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提供就业信息平台,方便农民快速、便捷的获得相关的就业信息,引导促进就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同时提供多种就业形式,拓展劳动力的转移渠道。此外,应注重对山东省西部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东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做好对接工作,使全省各地经济共同发展,人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周文兴.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路铭,陈昭.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26).

[3]钱梦燕.城乡收入差距原因与对策.合作经济与对策.2007:6-7.

[4]卢美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分析.科技信息.2007.

[5]郭文杰.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理论的研究综述.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6).

[6]陶纪坤.国内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7(6).

上一篇:我国矿资源发展的经济问题分析 下一篇:湖南城市化空间格局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