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10-24 03:06:36

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是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当前,在新形势下,在保障学生生理健康的同时,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尽快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Discusses the countryside elementary studen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shallowly

Zhao Shengqin

【Abstract】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ointed out: “the health not only refers to the body not to have disease, but must have the complete psychology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Obviously, human’s health is refers to the physiological health,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harmonious unification. Presentl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hile safeguards the student physiology health, must maintain studen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must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raises the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level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al work is relates the elementary student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matter, is implement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work.

【Key words】Elementar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Improves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滞后了许多。

1 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且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依赖、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2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2.1 家庭因素:现在大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此外,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2.2 学校因素:现在部分学校教育弊端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正是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法

3.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

3.1.1 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的释放渠道: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学生不能随便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找父母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

3.1.2 提高自信,保持健康的心态:自信是人们充分估计自我力量的一种内心体验,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而现在很多学生缺乏的就是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脑子比别人笨。干什么事总是先给自己定个调,“我不会”、“不好”……其实不然,正常人的大脑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构造都相差无几。因此,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应相差无几。成功的起点是自信,只要保持一种健康心态,树立信心并踏实地学、认真地学,定会取得好成绩。

3.1.3 拒绝孤僻,达到人际的和谐:经常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分担自己的痛苦,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很多人不愿意甚至害怕与人交往,这是一定要改正的缺点。

3.2 开办家长学校,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教育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

3.3 抓住课改契机,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校要多开展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让心理问题远离中小学生,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3.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教师是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1)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

(2)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

(3)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

3.3.2 教师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主动提高心理素质

(1)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

(2)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疏解。

我认为,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进行适当的调适、教育,那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得以顺利进行,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上一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摆脱“我不行”的阴影 下一篇:浅谈教师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