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协议书看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

时间:2022-10-24 01:32:29

从安全协议书看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

一、安全协议书签定的背景

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猛增,日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3%,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随着近年高校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如侵犯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学生因车祸致伤致死、因恋爱交友等原因自杀、他杀等非正常的死亡,使得校园安全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据统计,2001年全国58所高校共发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发案率占管辖人数的3.45%‰。2008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共发生63起安全事故,34人死亡;据《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显示,2009年上海高校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2起,造成24名大学生死亡;全国其他各省、市高校安全事故发生率也是不少。综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求职安全、突发疾病等方面。这种现状引起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无论对于学生家庭还是学校都是一个悲剧,也因此引发了许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纠纷,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似乎也成为了制约高校对内对外发展的一个瓶颈。也因此,不少高校考虑到自身的长足发展,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与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是其中一项举措,安全协议书的内容表现为不同学校各异。

二、安全协议书签定反映的潜在问题

(一)重管理,轻教育

随着社会的步和发展,“以人为本,重视生命,重视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门实行问责制,安全问题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这是尊重生命的体现。但是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却只限于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而不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如何处理事故,表面上对安全管理工作相当重视;其实是消极防范,以免出现事故承担责任。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只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违法、不出事就是安全的保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校方在面对事故发生时采取的处理方式,往往只从学校不需要承担任何事故责任的角度出发,包括让学生签定安全协议书,而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却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虽好,但是却将重心偏向管理制度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影响了安全教育的质量。另外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如何,安全教育的质量好坏,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和能力如何等方面,学校却不太关注,这明显是“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二)学校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让学生签定安全协议书这一措施,粗看是严格管理的一种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自我管理的一种体现,仔细分析,这里面不免也有自我保护之嫌,甚至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将责任交到学生手上,将学生推向社会,这势必会让学生对学校的安全管理产生排斥心理,将会让学生对学校缺乏信任,使得学生和学校的关系由受教育者、被管理者与施教者、管理者的关系逐渐蜕变成为一种具有“契约关系”的教育合同关系。这是与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相背离的。学校都开始保护自己了,那又将由谁来保护我们的学生呢?

三、有关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开展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安全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真正合格、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较高的科学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素养。因此,高校不应也不能忽视安全教育。

一是树立安全意识。在新生入学之初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行安全教育,使其入学后就初步确立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关于“预防为主、教育先行”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行为管理上,要从充实内容、教育方式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丰富大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充分掌握各种危险情形下的防范技能,是他们抵御各种危险的强劲保障。2009年蒋娜红通过开展学生对现存的安全教育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30.47%选择一般,有33.33%认为不大满意。大部分同学觉得现存安全教育观念及模式落后,安全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作为施教者,宜采取可行性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在不同的危机情形下,如何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行正确操作,如何学会在第一时间内组织自救或他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应加强实体训练,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

(二)开展生命教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都有安全的需要。他所指的安全的需要是指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表现之一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和熟悉的环境中。因此,对于校内发生的安全事故,对学生采取严格隐瞒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更不利于安全防范意识的建立与加强,反而会增加学生的主观猜测与推断;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掌握信息的手段之多、速度之快,想要对学生完全屏蔽这些信息是不可能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就地取材,及时抓住最新情况,利用学生身边的案例,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恰当地让学生了解发生的事故及其原因,以及事故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对生命已经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以便学生吸取教训,从而起到预防和警示的作用,也使得教育的内容富有时代性。

(三)制定系统、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真正履行高校“教书育人”之职责

不少高校的管理、后勤服务制度明显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为预防和杜绝宿舍火灾事故的发生,禁止学生在宿舍使用热得快、电磁炉等电器,可每天学校食堂中午12点半、傍晚6点以后就没有饭菜供应了;大部分没有装热水器的老宿舍供应热水困难,除了冬天夏天不供应热水,即使冬天供应时间也太短。而一般情况下高校一间宿舍人数为6~8人,配备一个卫生间,部分为两个,人数较多,有些同学还没来得及洗澡就没有热水了,这种情况下明显增加了学生使用电器的隐患,导致管理制度与学生的需要脱节。另外,学校的一些管理方法不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特点;一些管理者本身的行为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因此得不到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支持。

一项管理制度要真正产生实效,是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制定出来就行了,同时需要学生的认同与积极配合。而要得到学生内心真正认同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大学生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从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系统、合理和真正适合学生需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得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更加富有科学性和人性化,而不是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在实施中真正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对待重大事故不隐瞒,尊重客观事实

某些高等教育工作由于社会功利的驱使和“势力化”的教育观念,在学生管理的重大事项上不尊重事实。而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家长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家长的爱和包容来教育、管理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学习环境。对待已经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学校应做到及时、妥善处理,做到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消除家长的顾虑与猜疑,建立相互的信任;同时作为学生的家长需要给予学校理解与支持,双方做到真诚相待,彼此信任,这样才有利于事情的解决、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不能留于形式,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创建稳定、和谐校园,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上一篇:对“学生评教”中教师角色的思考 下一篇: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