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点择取

时间:2022-10-24 11:36:34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点择取

实施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关键是要从语文教材中找到有利于实施审美教育的“切入点”,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审美点即是作为语文教育实施美育的“切入点”。通过分析语文教材中审美点与语文知识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课文中的审美是隐藏在知识后面的,教师要在充分钻研教材和准确把握课文知识点及其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审美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取审美点。

一、通过写作手法提取审美点

小学语文教材文字兼美,文本所要表达的美都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文学是语言艺术,古诗词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写作艺术,品味其语言的美,是具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因为古诗词的语言具有一种精确美、凝炼美,每首诗词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到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教学时提取出诗中这种化静为动的写法,让学生细细品味,就能品味出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当然,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诗人或不同的年代,表现出的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如李白的诗歌豪放、杜甫的诗歌现实、白居易的诗歌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的诗词更给人以一种豪迈、开阔的胸襟。《卜算子咏梅》是1961年12月写的,用意在于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这首词是看了陆游的《咏梅》后写的,是对陆游的词的“反其义而用之”。的这首词,气魄宏大,文词俏丽,并且处处蕴含着强烈的对比,这是这首词的主要特点。教学这首词时。应提取词中的对比手法作为审美点:如“悬崖百丈冰”与“花枝俏”的对比,“不争春”与“报春”的对比,“山花烂漫”与“丛中笑”的对比等。教学时,教师可提示:词中处处用了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加以体会。先让学生独立勾画、思考,然后交流。朗读时在对比处加以强调,突出豪放、乐观的基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悦心情,梅花那种谦逊和伟大的胸襟令人感动,梅花的外形煤和内质美,那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超凡脱俗的气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这首词的作用就可想而之了。

二、通过捕捉细节提取审美点

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为语言是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是有一定思想、情感内涵及审美价值。语文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认识方面,还表现在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上。往往一篇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动人情节,会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功能。而巧妙地运用细节的描写更能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理、深化作品的思想等等。教训时应指导学生着眼细节,精读细嚼,深入体会,从而较深刻地理解,受到思想感染。细节描写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作者往往在能够突出中心的地方作细节描写,因此,教学时,要善于捕捉文章的细节描写,从而提取审美点,指导学生抓住细节中的重点词句,精读细嚼,领会其含意。如《凡卡》一可课中就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深刻地鞭挞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真实地再现旧俄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凡卡在信中叙述了他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抓住“揪、揍、随手、捞起、打、戳”等,细致地刻画了老板娘阴险狠毒和冷酷凶残,反映了凡卡的无比痛苦与悲惨。而插叙部分写凡卡和爷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气氛充满着轻松愉快,反衬出了凡卡生活的悲惨,读来更使人对凡卡的不幸产生同情,同时也对这个黑暗社会产生愤满之情。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与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身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从而受到一次情感的熏陶。

三、通过课文插图提取审美点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学生经常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于插图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之中。几乎是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就无意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由此可见,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教科书里有不少充满各种情趣的插图,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因为它蕴含了儿童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最能表现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创造的角度而言,给课文配插图,学生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受到课文内在美的教育。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干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观察图后再反复品味思考联系他的身份展开想象,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根本原因,就能体会他舍己为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品质美。学生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到引起情感的渗透,再到感情共鸣的深化,逐渐进入情境,并显现于笔端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创作中产生美的愉悦感,从内心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的过程。看了插图,学了课文,再让学生在插图旁写几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英雄的壮举,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教育,体验英雄精神的美。《我的战友》是一篇注重感情的文章,如果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找到情感的共存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应该就是成功了。我认为这课可以充分围绕文中插图做文章,开头引入课堂时先出示插图,让学生首次全方位、立体感知。老师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后,老师提问对着图片你听到了什么?图片是没有声音的,教师这一提问让图片在学生眼中成了活的真实的场面,想象到了那草燃烧时毕毕剥剥的声音,一下字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体会到烈火烧身依然能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与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学科,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有字词的美,修辞的美,文章结构布局的美,还有语文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自然美景,人间真情以及人物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格等。这众多的美的因素,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展现,用语文本身的美作为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技能和接受美育的“支撑点”,提取出审美点,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一篇:语感的培养方案初探 下一篇:开放式教学方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