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24 11:13:51

桂林市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李是桂林市特色水果品种之一,在桂林市栽培历史悠久。文章介绍了桂林市李栽培面积、产量、分布区域及主栽品种黑宝石李、萘李和大水李的特点、栽培现状。针对桂林市李产业发展面临的病害严重及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提出发展桂林市李产业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李;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5-0073-03

李为蔷薇科李亚科李属植物,原产我国长江流域,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李营养丰富,每100 g含总糖7.9-9.0 g,总酸0.81-1.04 g,单宁0.8-1.48g,蛋白质0.48-0.84 g,脂肪0.2-0.6 g,碳水化合物9-12.9 mg,维生素C2-11 mg,钾8.5-142.5 mg,含有17种人体所需氨基酸786.2-885.6 mg。李为落叶小乔木,除青藏高原的高海波地区外,我国其它区域均有栽培 [1]。李在桂林市栽培历史悠久,是桂林市特色水果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灌阳、全州及平乐等县。为加速桂林市李产业的发展,笔者对桂林市李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为指导桂林市李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桂林市李发展现状

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从北至南年均温度16.5-20.1℃,最高温度39℃,最低温度-6℃,≥10℃有效积温5064.4-638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914-1395mm,全年无霜期309 d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282.4-2026.5 h,年≤7.2℃的冷量时数408-960 h。桂林市气候条件适宜李产业发展。

1.2 发展规模

李在桂林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本地李为主,主要品种有大水李、猪血李、苦李、朱砂李、芙蓉李等,均为分散栽培。20世纪80年代以后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如三华李、奈李系列、布朗系列等,本地品种大多退居次要地位。经过30年发展,全市李栽培面积稳定在1.1万hm2左右,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12.42万t(见图1)。主要分布在灌阳、全州及平乐三县。

1.3 主要品种及生产现状

目前桂林市主要以布朗系列中的黑宝石,奈李系列中的青奈,本地品种中的大水李为主栽品种,产量和品质在桂林市表现较好。

1.3.1 黑宝石李

(1)性状和特性。树势强旺,枝性较直立,枝条粗壮,嫩梢棕红色,一年生枝淡褐色,表面光滑;叶长椭圆形,边缘有细密锯齿,叶片较厚色浓绿;中型花,白色、双生;果大型,平均单果重70-100 g,最大果120 g,成熟果实表面紫黑色,有白色果粉,缝合线明显,果实两半对称,果柄粗短。

以短果枝和长果枝结果为主,需配置授粉树。结果早,种后第2年始见花果,种后第3年平均株产可达5-6kg,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在桂林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花,3月中旬末花,果实成熟于7月上旬至8月上旬,优果率高达90%以上,可溶性固形物达11.6%,11月中旬落叶。

(2)生产现状。黑宝石李是桂林目前栽培李树中最大宗的品种,栽培面积6050hm2,产量8.1万t。分别占全市李树总面积和产量的55.0%和65.3%,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灌阳、全州、兴安三个县。灵川、资源等县只有少量分布。近几年来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正常情况下667m2产果1500-2000kg。黑宝石李成熟早,产地销价常年维持在4-6元/kg,经济效益显著,深受果农和消费者欢迎。不足之处:一是开花期和幼果前期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正值桂林春季阴雨季节,多雨地区开花结果质量稍差;二是果实生长在高温多湿季节,给防治病虫害增加难度。

1.3.2 奈李

(1)性状和特性。桂林市栽培的奈李有青奈和花奈,以青奈为主。该品种树冠长圆形,半开张;叶片浓绿有光泽,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柄短,叶缘有细锯齿,花白色,果大型,单果平均75-83g,缝合线浅而明显,果顶突出并歪侧一方,形似桃果,有“桃形李”之称,果基梗洼狭而深,洼周有放射条纹,成熟果实皮呈黄绿色,表面光滑,有白色果粉覆盖,果肉淡黄色。核小,半离核,种胚大部分发育不良。

青奈以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结果为主,2月底至3月上旬开花,3月中旬未花,3月下旬抽发春梢,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落叶。果实成熟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果肉厚而爽脆,清甜可口,品质极优,可溶性固形物12.5%~15%,较耐贮运。深受消费者欢迎。

(2)栽培现状。青奈栽培面积3533hm2,年产3.6万t。主要分布在灌阳、全州、兴安等县,其余各县均有少量分布。生产上主要推广科学施肥、适当控制春梢生长、疏果、无公害防治病虫等措施,产量和果实品质有较大提高,栽培较好的产区,单果重平均达80-100g,667m2产果1500-2000kg,产地价在3-5元/kg之间。

1.3.3 大水李

(1)性状和特性。大水李树姿开张,呈自然开心形,树冠较稀疏;枝条披垂,生长量较小,顶芽均为叶芽;叶片长披针形,无毛,先端渐尖,叶基部楔形,叶缘呈缓波浪状;纯花芽,腋生,花小而白色;成熟果实椭圆形,果顶平,缝合线浅,两半对称,果皮紫红色,果粉薄,果肉黄色,平均单果重62g,肉厚核小,粘核。

幼树生长迅速,定植3年始见花果,5-6年进入盛果期,成年树高达4m。以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结果为主,花量大,自花结实。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花期,6月上旬果实成熟,甜酸适度。11月下旬至12月落叶。

(2)栽培现状。大水李为桂林市传统地方品种,主产平乐县,主要分布于该县同安、二塘、沙子、平乐、源头、张家、桥亭等乡镇。主要利用根蘖作分株繁殖,管理较粗放,667m2产果1000kg左右,由于成熟早,售价在6-10元/kg之间,发展潜力较好。目前存在问题:一、花期常遇早春阴雨天气,对座果率提高有一定影响。二、嫁接育苗时,对毛桃、苦李等砧木亲合力差,成活率低,苗木繁殖难度大。

1.4 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李在桂林市的水果淡季中成熟早,卖价好,效益高,果农管护积极性高。市县两级水果主管部门结合物候期和生产关键技术,加大力度培训和推广生产技术,组织果农实施优果工程和标准化管理,重点推广简化修剪、宽行稀植、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加强果园防治措施,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全市李园已全部通过无公害生产认证。

2 主要存在问题

2.1 细菌性穿孔病发生严重

细菌性穿孔病在桂林市各大李园发生严重。该病主要侵染叶片、果实和一年生枝条。叶片受害初呈半透明水渍状淡褐色小点,后为紫褐色至黑褐色小斑,周围有淡黄色晕环,最后病斑脱落穿孔;果实受害出现近圆形的暗紫色病斑,病斑周围有水渍状晕环,湿度大时有黄色液体流出,病果多在早期脱落;枝条受害后表现为春季溃疡和夏季溃疡两种病斑。春季溃疡多发生在上年夏季抽发的枝段上,先在枝条上出现褐色小肿瘤,破裂后皮层翘起,呈近梭形病斑,病斑处横切枝条可见“V”字形坏死。夏季溃疡发生在当年新枝上,为褐色不规则病斑,开裂后形成溃疡症状。病斑环绕枝条一周后,病枝枯亡。

该病从春季气温回升起开始借风、雨或昆虫传播,气温高时,树势弱的李园发病多而快。雨日多,雨量大,多雾等天气加重发病严重程度。一般5-6月高温多雨,有利该病的迅速传播,7月干燥晴热,加速病枝枯死。

2.2 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品牌力度小

桂林市从事李生产的主体多以各家各户的果农为主,以自家为单位,规模小,管理粗放,虽然成立多个李专业合作社,但不能切实发挥合作社作用,多数不能做得到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组织化程度低,向外推广的品牌力度小。

3 对策

3.1 注重试验示范,综合防治病害,全面提升李栽培技术水平

加大李栽培技术示范投入力度,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重视栽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示范推广,特别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建立李产业示范园,加大培训力度,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提升桂林市李栽培技术水平。

3.2 壮大李专业合作社发展,切实推进产业化经营

水果产业化是解决目前桂林市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独自种植水果的重要途径。而水果专业合作社是在桂林农业人口多,生产规模小的情况下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最佳途径。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加快土地向合作社社员流转,扩大合作社的经营规模,将发展李专业合作社与建设现代水果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水果专业合作社切实起到推进水果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3.3 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内果品市场

李在桂林市虽然已有“中华名果”灌阳黑李的品牌,但在流通上大多以统货在田间地头直接批发给本地及外地果商,没有采后商品化处理,更谈不上品牌化销售,只有少数合作社加以包装作礼品果销售。为此,要加强推广果品商品化处理技术,提高果品商品化质量,借助桂林旅游名城效益,整合市场资源,使全市李统一商标,品名,包装,一直对外宣传。通过政府适当扶持和引导,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组织通过企业化运作,做大做强桂林市李品牌,增强桂林市水果的知名度,提高桂林市水果市场竞争力 [2]。

3.4 着力打造华南李生产基地

桂林市山地丘陵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距离南宁、广州、深圳及东盟国家较近,故以都庞岭和越城岭山脉为中心,在灌阳、全州、恭城、平乐及资源等山坡地大力发展李产业,大力发展适宜本地的品种,把桂林市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李生产基地,果品可销售国内各大城市和出口东盟国家。

参考文献:

[1] 张玉星. 果树栽培学各论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69-190.

[2] 何祖任. 桂林市水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0,25(3): 97-99.

上一篇: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探析 下一篇:机械手的精确抓取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