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22-10-24 08:35:19

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研究;学习;创新

Raises student’s innovative idea ability i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Fan Di

【Abstract】Looking from the education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will become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o occupy the dominant position the study way.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summons to talented person’s innovative ideology and ability raise.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regarding raises the student spirit of science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the opening inquired into that spatial and the building innovation atmosphere has the enormous promoter action.

【Key words】Research; Study; Innovation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们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精髓和准绳。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中央政府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则体现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挖掘和培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条非常合适的途径。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谓研究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能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 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现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

2 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觉、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和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同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3 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4 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由于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因而学习成果也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在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时,无论是评价目的、还是评价方式都要进行系统地改革。我们应重视对研究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尤其要重视研究活动的参与度的评价。因为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失败的可能。因此,我们不因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研究的成果上,而应放在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上。学写作文或撰写、制作各种稿件作品时,可允许多人合作完成;语文试卷上可设计只要求写出问题,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质疑型答题;学生自行或合作编制复习提纲,建立单元检测题库,自行测评学习水平和知识能力情况等方式,均是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开放性、多元化的体现。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以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如何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呢?

(1)指导阅读,进行训练。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学生表示不值得。理由是“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不值得歌颂,应该批判。但是,文中说:“第二行礼时、先生在一旁答礼”、又说先生是“博学的人”。这些话是褒还是贬?有的学生马上醒悟这段是赞扬先生的。这些都说明;先生是封建制度的宣传者,但是他在执教中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例如“有戒尺不常用”,就表现了他的进步与开明,可以赞扬。如此一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于分析事物两重性的逆向思维训练,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写作,进行训练。例如上完《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把皇帝在大臣们簇拥下游行之后的情况,写一篇续文。并要求学生把皇帝写成更加残酷的人物形象或者表现皇帝有所悔悟。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写出皇帝由于此次所受欺骗及羞辱,回宫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变成了一个令人敬重的皇帝。这是逆向思维的一大成效,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开拓精神的发挥。

2 通过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得问有深度,有灵活感,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甚至代替解答,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 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灵活、综合运用,从而实现迁移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其它学科知识,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4 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和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顺利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有两中途径:一是多采用一些比较阅读训练,让学生在对照当中,从内容到形式上比较。或从写作意图上比较,或从思想主旨上比较,或从写作于手法上比较,或从语言风格上比较……二是在具体的试题中,要尽量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特别是客观性试题中的辨别题,所列干扰支一定要“似是而非”,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透过其表象,发现其实质。通过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5 通过整理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每一段教材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分节授课,不可能一次讲完。每讲一段课文之后,让学生对知识的内容进行整理,使之条理脂,系统化。整理知识的过程,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让学生整理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要求学生整理的知识,一定要有恰当的数量,最好以一个单元为标准,不宜过多或过少。因为太多,学生整理困难,会产生厌倦;过少,则达不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2)学生整理知识要以质量为主,鼓励创新,允许出差错,教师不能因其有差错就横加指责,如果这样,创新便永远不会出现。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适当评价,对其缺点要晓之以理,细心纠正,对其创新要及时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激活其思维,开发其深藏的创造力。

(3)对于中学生,教师可以尝试,未授完课之前,让学生整理知识,边整理边思索,教师再找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6 通过变化题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习题训练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问题的训练,才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只有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的并提高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在许多问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问题的规律,达到解答一题则弄通一片的效果,从而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这样通过变化题型,能够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与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培养适应新世纪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研究性学习,营造创新氛围,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创新兴趣,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下一篇: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一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