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文重积累 突出语境找规律

时间:2022-10-24 06:03:39

考对“字音字形”的考查,虽然所占的分值不多,一般在4分左右,但它却是中考的“常客”。这无疑与识字写字在语文学习中的基础地位有关,同时也是对《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识字写字教育的一种积极响应。对此,我们要予以重视。

【总体呈现】

1.考点的设置

侧重考查字音和字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具体地说,字音部分,主要考查声母、韵母的辨析正误和对拼音规则的掌握;字形部分,主要考查汉字的查检,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的辨识及其运用和错别字的纠正。

2.考题的取材

所考查的汉字,大多为平时容易被误读或写错的常用字,如多音字、形似字、同音字等,均来自教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课文注释或课本“附录《字词表》(苏教)”、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人教)”、“字词积累(语教)”等。

3.考查的题型

以客观性的选择题为主,其优点是包容量大,重在检测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正误辨识能力,或结合语境(句子或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辨识语境中的错别字,并进行订正。此外,2013年少数地区的中考试卷如上海卷(第21题)还出现了将字音字形放在“现代文阅读”中进行考查的情形。

4.答题失误原因

一是思想不重视,平时少积累,备考少训练,应试时没有认真读题,如有同学将题目中“选择有误的”与“选择正确的”相混淆;二是受方言的影响,分不清声母中的“n”和“l”,“z、c、s”和“zh、ch、sh”,“r”和“l”,韵母中的“n”和“n”,“en”和“en”,“in”和“in”等前鼻音尾韵母和后鼻音尾韵母;三是没有掌握语音拼写中的“加写”“改写”“标调”等规则;四是平时没有下功夫识记,不能正确辨识“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或能判别却无法正确地予以订正。

【复习指导】

一、关注课文重积累

据了解,不少同学之所以在这个考点上失分,主要是因为自己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总以为“识字写字”司空见惯,再说分值又很少,寄希望于临场“碰运气”。其实,这种想法是很不明智的。一来中考竞争十分激烈,往往一分之差就能决定两种不同的出路,千万小视不得。二来字音字形命题的取材基本上都来自课文,有明确的范围,弃之不顾实在可惜。当然,也无须花太多的精力,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学习的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归类积累(包括对日常交往或书面表达中经常出现的误读、误写字进行记录整理等),到复习备考时再做系统梳理、重点强化就可以了。

二、突出语境找规律

虽说汉语言文字浩如烟海,不可捉摸,但它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尤其是当它被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后,读音或含义就固定下来了。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声母与韵母拼合现象及汉字的结构特点找到某些分辨读音或汉字使用正误的方法。

就字音而言,要想分清哪些字的声母是“n”,哪些字的声母是“l”,可以根据其与韵母的拼合来记忆:跟“ü”相拼的念“l”,如驴、吕、旅等,只有一个“女”字例外。还可以借助汉字的声旁进行类推,如声旁是“内”的字,声母往往是“n”,如呐、讷、衲、纳、钠等。而要分清“z、c、s”和“zh、ch、sh”,“r”和“l”,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要分清前鼻音尾韵母和后鼻音尾韵母,可以记住一些常用字的读音,并根据汉字的声旁进行类推。如“干”的韵母是“n”,而以“干”为声旁的“杆、肝、汗、罕、赶、刊、秆”等字的韵母都是“n”;“尚”的韵母是“n”,而以“尚”为声旁的“常、敞、赏、趟、躺、倘、棠、党、堂”等字的韵母也都是“n”。还有“艮”的韵母为“en”,“更”的韵母为“en”;“今”韵母为“in”,而“京”韵母为“in”等,凡是以它们为声旁的汉字的韵母基本上都与其本字相同。

就字形来说,主要在于辨识“错别字”。其实,“错别字”是“错字”(把字写错,错成字典里也查不到的字)和“别字”(把字写错,错成原来就有的另一个字)的总称。但如今用来考查的“错别字”多指后一种情况(别字)。别字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汉字中的同音、形似、多音多义等现象造成的。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纠正错别字的具体方法有:结合语境,从字形上分辨,注意字形相似的字或构字部件的区别;从字音上分辨,记住声旁的读音;从字义上分辨,记住形旁所表示的词义类别及少数有代表意义的字,推及多数等。如辨识“暇疵”“珠联壁合”“迫在眉捷”“心浮气燥”“火中取粟”“气冲宵汉”“义不容词”等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订正。“暇”日字旁表示时间,没事的时候,空闲。与“疵”相连,不知是什么意思。“瑕”是玉字旁,意思是玉上的斑点。“疵”是缺点,“瑕疵”是微小的缺点的意思。根据“日”“玉”偏旁判断“暇疵”的“暇”是“瑕”的别字,通过同样的方法可识得壁(璧)、捷(睫)、燥(躁)、粟(栗)、宵(霄)、词(辞)等别字。

三、针对题型施巧技

中考对“字音字形” 的考查,题型主要为“选择题”,为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多看、多读、多抄多写、多查工具书,在做好积累的同时,针对题型特点,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如2013年中考河南卷第1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载体/载重 模范/模式

泥土/拘泥 反省/省亲

B.扁舟/偏旁 惆怅/绸缪

嘹亮/潦倒 奴婢/裨益

C.勉强/强迫 曲径/曲解

处理/处境车轴/压轴

D.缅怀/腼腆 任务/烹饪

顷刻/倾诉维护/帷幕

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多义字(A、C两项)和同音字(B、D两项)的读音的辨识能力,共列出了16对词语,信息量很大,思维强度高。乍看题目,不禁让人心中发怵。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仔细审读一下题干便知,它要求在A、B、C、D四项中指出“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也就意味着“只要发现选项中有一对读音不同”,该选项即可被排除。于是,我们可以运用“排除法”,快速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如能够凭借积累发现A项中“泥土”的“泥”应读“ní”,而“拘泥”中的“泥”应读“nì”,那么该项就可以被排除了。再读B项,当发现该项中每对的读音都相同时,便得出正确答案了,剩下的C和D项便不用再看了。当然,如果对B项的判断没有十分的把握,那就继续看C、D两项。如果能肯定C项中“勉强/强迫”、D项中“顷刻/倾听”的读音不相同,也就能证明先前对B项的判断是正确的了。可见,“技巧”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起着提升答题速度和准确度的作用,而准确作答的关键还在于牢固的积累。

四、结合实情强训练

“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好脑筋,不如烂笔头”。同样,对“字音字形”的复习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停留在眼看口读的层面,而要做到有计划、有序列、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战训练。一要统筹安排训练的时间。一般来说,每周要保证有一定的训练时间,可与其他知识点的复习交错进行,这样既可以避免单调乏味,又能弥补短期遗忘的缺憾。二要设计好训练的序列。可以按照中考“字音字形”考点的序列,分步逐项训练,力求各个突破。三要强调训练的针对性。训练要力求做到个性化,即要针对各自的薄弱点进行训练,切忌“跟着感觉走”;训练的题型要与中考保持一致,答题的时长也要大致相当;所做训练题要具有预测性或模拟性

上一篇:再也不想当班干部 下一篇:分解动作,笔墨浓重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