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画面编辑的再创造

时间:2022-10-24 05:53:27

电视画面编辑的再创造

《浩气永存》是本溪满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通过介绍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讴歌民族气魄,弘扬抗联精神,激发爱国热情。这部纪录片既要真实地还原东北抗日联军14年的战斗史,记录抗联战士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英雄事迹,同时还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巧妙地蕴含于片子之中。最初我是被鲜活的解说词深深吸引了,这样一个好的题材,如果剪辑组合得体,就会使片子更加精彩,反之,片子就没有什么吸引力,这也深深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

一、拓宽视野,参与拍摄

为了有更深入的体会,我跟随记者一同到抗联馆进行前期拍摄,一进馆,我就被这里的气势震撼了!看到那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历史沿着清晰的脉络一一在我的眼前回放:“九一八”事件爆发、东北沦陷,日本法西斯对东北的无情践踏和残酷统治,血腥的图片和翔实的记录,令人触目惊心!我不禁想到解说词中写道的:“追寻抗联英烈不屈的身影,脑海中是轰轰烈烈的鏖战,胸膛里是荡气回肠的民族精神。”此时此刻,一组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涌现,创作的欲望再一次被点燃。

在拍摄过程中,我对摄像记者做了一些细节上的拍摄和处理要求,这样我在后期镜头的取舍和画面衔接中,因为有了对镜头第一现场的感受,在处理时既省工省时,又衔接自然、贴切,牢牢把握住了片子的整体思路。

为了让这个纪录片更真实地再现历史,我们长时间跟踪纪录了前来抗联馆参观的各界人士,他们中有曾参加过抗联斗争的老战士,有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联女兵……抗联历史是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他们有的献出自己保存多年的珍贵文物,有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真实的讲述及生动的画面,给我们这部纪录片增色不少。

二、融入真情实感,精心编辑

后期编辑是对拍摄回来的画面进行选择、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这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把影像、声音、音乐等融合在一起。在制作过程中,我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完全融入到了片子中。

1.精挑细选,力求声画完美结合。因为参与了拍摄,心中对每一个镜头的顺序安排、长短剪裁等都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编辑中,我力求做到声画吻合,和谐统一,并注重了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今天,战争已典藏在岁月的长河,但历史的丰碑却将永远矗立。”我选用的是一组长镜头加特写镜头:先用摇移的长镜头表现一幅抗联英烈浮雕,突出了抗联将士肩并肩、手挽手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再把镜头推到浮雕的大特写上,并有意加快节奏,音乐也随着特写的推入而进入高潮,增加了画面的冲击力,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必将胜利的信心,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

提到抗联馆布展时,我也多用大场景去表现,这样片子不但看上去大气,也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而在提到杨靖宇、赵尚志等代表人物,我则用了更多的特写镜头,让观众感受每一张面孔中都蕴涵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2.巧用技术技巧,渲染整体效果。为了增加感染力,我调用了一些编辑手段和组接技巧。比如,在片头,我用了特技手段把抗联战士的英勇奋战与凝重的天空行云相叠加,解说词以字幕形式一屏一屏出现:“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一曲气壮山河的赞歌,这是一部绝唱千古的诗篇,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随着音乐的结束,片名推出屏幕,这样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画面,吸引观众的思路紧随片子的主题,给人以强烈的观看愿望和视觉吸引。

在《浩气永存》这部纪录片中,有大部分篇幅是介绍抗联馆的内部布展情况,如果单一选取文物、照片这些太“死”的东西,就会显得枯燥。为此,我从《东北抗联》的影视片中选取了几组抗联战士浴血奋战的镜头,与这些照片、文物相叠加,就使枯燥静止的东西活起来了。在片尾,我也做了精心的设计,选择了几组抗联照片以特技手段连成一幅画卷,随着解说词和音乐的结束,推到“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几个遒劲的大字上,自然收尾。

3.营造视听震撼,贴近主题。一个好的纪录片,音乐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在这个片中,我以《勇敢的中国人》这首音乐作为主基调,跌宕起伏,和解说词配合,相得益彰,引人入境。片头我选用的音乐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中的一段,深沉、大气,直推主题。

有时在编辑的过程中,受画面和音乐的影响,灵感会突然迸发。比如,提到抗联馆布展中两处珍贵的历史场景复原,气势宏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不禁想到了在电影《东北抗联》中的片断,这段音乐的加入,抗联密营场景立即真实再现了,本来是很静的画面立刻变得动起来,节奏的加快,让观众也仿佛置身风雪交加的林海之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画面编辑,要充分挖掘画面的内涵,诱发受众的思维,使电视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

(作者单位:本溪满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接地气”标题的加工 下一篇:贴近·服务·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