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阅读学会思想

时间:2022-10-24 05:22:41

学会阅读学会思想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会思想、诗意地生存。如果没有思想,那么人就与其他生物一样,不能有诗意的生活。每个人首先成为一个精神的人,他的人生才会多彩。教育最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发展的核心是精神的成长。

关键词:阅读教学;认知能力;学会思想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62-011.进行阅读技能训练

进行诵读,精读和略读的训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阅读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因此教师重视诵读,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诵读方法,课内多做诵读训练,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把书面语转化成精彩纷呈的有声语言,运用朗诵技巧,提高阅读实效,读出作品的精彩,读出作品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精读"和"略读"是两种基本的阅读形式,教师要逐步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怎样运用"精读"和"略读"需要教师作出明确指导,作为拓宽知识面的资料性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略读"的方法,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精彩篇目,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采用"精读"的办法加以推敲。另外,进行狠抓学生"咬文嚼字",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训练,做到既抓得快、抓得准,又评得对,评得深。能迅速通览全,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文段主旨,让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阅读,进而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2.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会思想、诗意地生存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一个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是能够思想的。如果没有思想,那么人就与其他生物一样,不能有诗意的生活。每个人首先成为一个精神的人,他的人生才会多彩。教育最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发展的核心是精神的成长。为学生奠定"精神的底子"、"生命的底色",引导学生砥砺自我人生修养,这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国文学家左拉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 。"新课标"关于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提出"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正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根本目的来提出的阅读鉴赏目标,希望学生在阅读中点亮自己人生航程的心灵之灯。

3.在阅读中激发学生情感,培养感悟能力

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有效的感悟,调动他们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白居易曾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情感满溢的海洋。这些课文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在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阅读时,学生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在阅读中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它之所以读罢能让人泪眼朦胧,就在于它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爱子之情。在阅读中学生就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仔细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关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真谛,更加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真情。这样,通过开启自己的情感体验,就会对文章产生深刻的感悟。

4.教给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得法于课内"是语文教学的至理名言。让学生根据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随堂记好听课笔记,特别是要能记下教师得出某个结论的具体思路和过程。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课堂教学是关键。那么,课堂上如何通过课文的教学,来传授阅读方法,培养分析能力呢?我认为: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平时指导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可朗读、默读,序读、跳读,可略读、精读、反复研读,可学习性的阅读和欣赏性的阅读等。我认为朗读教学尤为重要,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常指导学生运用"因体探微法"来精读课文,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所谓"因体探微法",就是根据文体的规律,利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一步步深入探索"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三大问题。阅读(精读)任何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一段文字),都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因为体裁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同。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文体规律,教会学生在阅读各类文体时思考问题、分析文章的方法。

5.反复阅读,课外会读

好的文章不厌百回读,散文特别适合读,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让所有学生均得到阅读机会,必须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反复阅读。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读得准确流利、读出节奏、读出情理趣、读出情感变化过程,最终丰富自己的内心。像《幽径悲剧》这样的优美散文,课堂教学的终结并不代表文本朗读的结束。反复朗读这篇文章,在反复朗读中加深阅读的本领和读的技巧,最终在课外阅读中会读,会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还要推荐类似的文章给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学会阅读,课本只是个例子,要通过文本的学习、积累经验,更好地服务课外阅读,拓宽视野,丰富情感,在大量的阅读中学会阅读。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教改中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 下一篇:浅谈搞好图书馆管理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