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兼顾每一位学生

时间:2022-10-24 04:52:45

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兼顾每一位学生

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那么,政治课堂教学如何做到兼顾每一位学生呢?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学习;采用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兴趣;自信心;师生关系;分层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那么如何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投入课堂学习中,让每位学生都乐于学习呢?下面我就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较强的学科,要让每位学生投入学习中,就必须体现学科特点。

1.学生搜集新闻资料,提起学习兴趣

面对枯燥的高中政治学习,部分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但作为老师不能放任不管。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可从一个切入点引起其学习兴趣。即让这部分学生课前独立搜集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资料,使其在搜集的过程中去接触、了解要学习的知识,进而产生学习欲望。同时让他们将获取的一手资料在课堂上用5分钟时间分享给其他同学,让所有学生养成善于关注时政新闻的良好习惯,为高考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让这部分学生体现了其自我价值,从而愿意投入学习中,快乐学习。

2.学生复述旧知识,增强自信心

温故而知新,这是增强所有学生自信心的一个途径。因此,可把全班学生分小组,课堂上用3~5分钟复述上节课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觉得自己会学习、能学懂,能掌握已学知识,找到学习的优越感,自然就对学习上心,就能使每位学生融入这样的学习氛围,乐于学习,勇于学习,努力发奋学习。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反之,则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授课,甚至出现抵制、抗拒的心态。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沟通、互动,构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学习,那么如何做呢?

1.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特别是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要利用课外时间与家长谈心、对学生进行个别谈心辅导等方式,走近学生,亲近学生,得到学生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自己主动由怕学、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2.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轻松、快乐地进行学习。

三、采用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比如分层教学法。

1.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设身处地地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想要什么,怎样才能发挥其主体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体验“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喜悦。

2.教学过程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对优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对待差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专门开展补差活动。如,提问时,一般把难度较大的深层理解的问题让好学生回答,比较容易的表层理解问题让中差生来回答,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政治的“心理优势”。特别是对于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不能总是批评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时机,适当地表扬他们,让他们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让他们也能在同学面前有“骄傲”的时候。比如,普通话讲得好的学生,可找机会让其阅读材料;领导能力强的学生,可让其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等,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3.作业布置分层

布置作业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预留,让每位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都想做,都能做,进而去认真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率,有所收获。

4.习题讲解分层

习题的讲解一贯是老师讲好学生听,怎样才能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呢,老师可有选择地讲一些题,把一部分题留给学生讲,根据学生的层次机会均等地逐个轮流讲,老师再进行总结,改变原有的状况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在课堂上,老师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这样,他就会有更大的学习愿望,从而愿学、爱学、乐学,成为自己学习和行动的主人。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五中)

上一篇:初探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地理教学追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