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探讨

时间:2022-10-24 02:21:43

《计算机基础》课程探讨

摘要:《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高校新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以及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参差不齐、基础不一等情况较为突出,使得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文章从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实验内容设置、互动教学、考核机制和结合校园活动等方面入手,探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最后,抛出一些问题与相关学科共同探讨,为相关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实验任务;互动;考核机制;教学疑问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05-02

Abstract: Computer basis course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college freshmen, it is an indispensable cours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 master computer related operations. However,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it is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students is not neat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m is different, making it difficult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eaching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experiment cont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examination mechanism and campus activities. In the end, some problems are thrown togeth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courses and discuss with related courses.

Key words: computer basic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s; experimental task; interac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teaching difficulties

1 引言

如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必不可少,《计算机基础》正是为了满足这一点而开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本门课程的态度、不同地区的学生基础不一、动手能力的不同等等,本文从探讨教学改革入手,就相关问题给出相关的方案以供探讨,为今后的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此外,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抛出相关问题,以便相似课程共同探讨。

2 探讨教学及改革

2.1 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设置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面向全国招生或者大部分省份招生,但是限于有些省份高中阶段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标准不一,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对待本门课程的态度便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为了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本门课程上学到东西,上课前,任课教师一定要花时间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对计算机操作的掌握情况等等。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了解计算机,也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但是部分操作不熟悉,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基本的打字也不是太熟悉,差别较大。所以在保证正常授课的情况下,对计算机比较陌生的学生给予相关帮助,如加大基础部分练习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充分的了解学生,才能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有个较为宏观的把控。

2.2 实验任务的设置

实验任务的设置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最重要的一部分操作就是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前面分析因为种种原因,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一,所以对于实验任务的设置也是值得任课教师课前认真思考,不然可能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动手能力强的或者以前有相关操作经验的学生会很快完成任务,但是对于动手能力差的或者以往不怎么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来说则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本门实验课上,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实验任务设置的时候进行分层次,实验任务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部分,对所有的学生必须完成基本要求的全部题目,这样,完成这部分的学生就可以拿到实验成绩;另外提高部分是针对那些对自身要求比较高或者要考计算机相关证书的学生,可以积极引导他们完成这类题目。此外,对于实验任务的设置也不能过于单一,例如,针对office 2010中word这部分操作题中,会涉及一些表格的制作,实验会给一些类似于课程表一样的表格让学生进行练习,针对这块实验可以让学生制作个人简历等等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表格的操作。

2.3 互动调动学习积极性

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但是对于本门课程来说,面向的是偏向于文科类的大一新生,很多学生以往没有在机房上过课,并且传统的副科思想的存在,使得课堂气氛一直很低沉,针对这种现象,如何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重点。针对理论部分,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模式,可以选取某些章节,比如比较难又比较偏理论的进制转换,授课教师可以先花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基本概念解释一遍,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进制,为什么要转换等等,接下来留给学生十分钟左右来自学进制间如何转换,例如常见的二进制转十进制等等,学习过一段时间后,抽学生到讲台上来把其中的原理跟在座的其他同学解释,下面的学生补充。另外,针对实验操作部分,可以先给出几道题目让学生进行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操作,然后利用实验机房的软件,如“红蜘蛛”,通过控制学生电脑,随机抽取几个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并且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一位学生做完一道题目以后,指导老师给出相应的参考分,接着,适当地让在座的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分,这些分数作为此次学生作业的平时分一部分,纳入到期末成绩中,让学生自己打分,带动全班学生跟着后面一起操作,达到实验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4 考核机制

《计算机基础》本门课程最终期末分数一般是由期末笔试、期末上机操作和平时分等组成,前面两项都是由学生参加相应的考试得出分数,平时分则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打分,一般的出勤能够比较直观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纳入平时分的考核范围之内,但是若仅仅凭出勤率来完全决定平时分就显得有些武断,所以,如何给出较为公平、合理的平时成绩是任课教师较为难以评定的一项基本教学任务。针对这种现象,把平时作业或者课堂练习纳入到平时分中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我校通过开通网络课堂功能能够较好的给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任课教师可以提前把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通过网络课堂分享,然后把答案制定好,课堂上要求完成的任务只要学生提交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避免互相抄袭,方面任课教师统计每阶段练习的平时分,也保证了任课老师给出的平时分有说服力,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

2.5 合理利用校园活动

大学校园,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这类竞赛活动丰富和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应用能力。但如何利用好这些竞赛,使得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利用自己的所学,来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每年下半年我校会举办“简历设计竞赛”、“PPT设计竞赛”等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竞赛举办时间,适当的调整授课内容的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完本章节内容后,刚好可以有足够的知识去参加这些竞赛,对于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加平时分的鼓励,一方面,调动了大家积极参加校园各项有益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所学转换为所用,达到应用型目的。

3 相关问题探讨

3.1 模拟平台如何合理使用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的形式基本上都是笔试加上上机两部分组成,或者直接采取上机这种形式,那么,不管以何种形式来考核本门课程,但终究是要体现到上机操作上,毕竟该课程是要为今后实际服务,一些基本的文档操作是必须要能够熟练掌握的。那么,既然是要体现到上机上,平时不可避免的训练就是上机操作。在实际上机课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上机本身就产生畏惧心理,分析原因在于以前接触的比较少,甚至连基本的打字也不是太熟练,更别谈什么其他文档的操作和对计算机系统的设置等等。我校期末考试同样采取的是笔试加上机两部分,上机部分采用“通用考试客户端”,平时也是通过该平台来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但是对于该平台的开放时间是一个比较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不能开设得过于早,一般情况下,需要等到课程接近尾声,把所有知识点都基本教授完毕以后才进行客户端模拟练习,这样的话,对于基础比较好,态度比较端正的学生来说没任何问题,加之课后的大量训练,期末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对于基础相对薄弱或者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这又是一个挑战,刚刚学会如何使用一些基本操作外,又要开始进行上机模拟,这就导致最后很多由于操作不当而并不是因为知识不够产生的低分甚至零分。但如果模拟考试平台开放过早的话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学生会任务只要花大量时间把考试端的题库多做做,平时的知识点听和不听都无所谓,这样便给最终的教学带了非常大的困扰,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追求高分而去做题。所以综上分析,如何能够即有效保证学生学习到相关知识点,又能够使得学生在期末取得不错的成绩,是一个值得任课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3.2 电子作业拷贝现在严重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除了课堂上要求完成的一些任务外,一般还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留着学生课外进行练习,来巩固课堂的知识点,并且也为今后的上机操作打下基础。但是因为课程的特殊性,这些作业基本都是以电子稿的形式交上来。一般情况下,不在课堂上进行监督的情况下,课外复制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操作的要求基本唯一,所以很难评判,但只要涉及一点点创意部分就会发现存在一部分学生直接复制他人作业。很多任课教师会根据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评定该生的平时成绩,若一味地拷贝他人的作业,最后也能得到高分的话就很难保证做到公平公正,所以如何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积极引导学生花时间自己钻研,是任课教师需要花时间思考的又一难题。

4 总结

《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新生入学的一门必修课,使得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掌握相关计算机操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本门课程面临一些难题,如新生能力不一、教学计划制定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就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设置、实验任务的设置、互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及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几点改革意见和建议,最后阐述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以便相关课程去思考和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国强, 何丽莉, 白洪涛.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创新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15 (6X):106-107.

[2] 赵宏, 王恺. 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现状及改革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2): 014.

[3] 陈兴梅, 庄锁法.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 科技视界, 2015(2): 92-92.

[4] 苟燕, 赵希武. 基于 MOOC 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建设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5, 28(3): 148-150.

[5] 孙海民, 刘鹏飞. 面向能力发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5(17): 18.

[6] 朱苗苗, 常晋义, 牛国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5(5):24.

[7] 施明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探析[J]. 科技展望, 2015(10):186.

[8] 白颖妹, 潘珊珊. 基于 MOOC 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J]. 电子制作, 2015(14): 39.

[9] 赵龙德. 基于计算思维和计算过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认知体系[J]. 计算机教育, 2015(9):13.

[10] 廖祥刚.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探讨[J]. 亚太教育, 2015 (30): 98-98.

上一篇: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下一篇:基于动作脚本的文本框交互式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