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时间:2022-10-24 12:27:38

听说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摘 要: 听说法在英语课堂的运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四、六级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利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拟在分析听说法的理论根据与实际应用中的利弊的基础之上,探讨听说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听说法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运用

1.引言

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对于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中大多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考试为导向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而很少顾及学生应用语言的水平。在课堂上采用对话式训练或者是问答式阐述,学生用英语所能表达的内容通常都是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水平,例如“我的梦想”、“我的家人”、“我的故乡”、“我的朋友”、“我的假期”等,所表述的内容浅显且所涉及的词汇单薄,往往是描述性的多,评论分析的少,这些内容对于操练学生的语音、语调等语言技能虽然有所帮助,但对于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甚至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没有多大的裨益,更谈不上创造性。正如在2004年初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定并在全国部分高校开始试点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所指出的那样:“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作为对我国在校大学生英语能力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主要鉴定手段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相应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为贯彻《教学要求》服务。在教育部高教司的主持和领导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组和考试委员会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并广泛听取了大学英语第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制定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四、六级考试将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非选择性试题的比例。试点阶段的四、六级考试由四部分构成: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测试和写作测试。听力理解部分的比例提高到35%,其中听力对话占15%,听力短文占20%。听力对话部分包括短对话和长对话的听力理解;听力短文部分包括短文听写和选择题型的短文理解;听力题材选用对话、讲座、广播电视节目等更具真实性的材料。而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口语测试也在同步进行。

由此可见,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从传统的将语言看作一门知识或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转向将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特别是一种社会规约,而随之听说法就为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可供选用的模式。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将听说法在实际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材使用等各方面的贯彻作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

2.听说法的理论基础

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教学法,根据桂诗春在《应用语言学》中的阐述:“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将外语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机械的习惯形成的过程,按结构为纲组织教学,进行句型操练是最常用的方法,尽量避免使用母语,以学生练习为主,以情景为中心组织课堂练习,为学生提供录音机、幻灯机、语言实验室等硬件设备,同时使用图画、表格、小玩具等实物软件来加强语言教学的形象性。”

从结构主义语法到生成转换语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只注意语言的能力而忽视语言的运用。按照行为主义的想法,外语学习的目标是自动化,接受性高于语法性,强调学生所说的应该是操该语言的本国人所能接受的。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听力理解是个体的记忆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体,它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一个依赖听者主动积极参与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和意义重构过程相结合的复杂的认知过程。斯特恩认为,在外语学习中有一大难题就是语码―交际困境(code-communication dilemma),即学习者一方面把语言看作是语码,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面,另一方面却要用这个语码系统来进行交际,因而产生顾此失彼的情况,外语的课堂教学往往都集中在语言形式的讲授和训练上面,而把交际即语言的使用放到课堂之外由学习者自行去进行。而问题在于学习者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拿到课外去,往往又用不出来。这个难题就使得人们认识到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这样,听说教学法就可以被视为一种促进语言内在化的手段和途径。

3.听说法与外语教学

现代外语教学是以倡导口语教学开始的,美国的教学法专家查斯顿(K.Chastain)指出:言语像一个冰山。大部分言语活动都不能直接看到,我们听到的是一系列心理过程的结果。第一,人们的思想是他们的感觉、心愿和需求的结果,他们必须有交际意图,然后才去说话。第二,言语牵涉到思想相语言的转换。第三,声音、词、语言形式都储存在内部认知网络里面。第四,说话人的言语能力只有在他将思想转换语言时,才得以表现出来。最后,听话人才能听到结果,也就是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语言能力往往又被错误地理解为与书面语言相对应的能力。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在课堂上将句型掌握得滚瓜烂熟,而到了实际生活中却运用不来的局面。

而听力理解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语言学家的长期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有效的听力理解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对所听内容进行了积极的预测、认知、筛选、调整和总结。因此,成功的听力理解过程既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又应当是一个元认知活动过程,表现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陈述性知识,包括影响听力理解的诸多因素,如有关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

听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对容易,而且往往使得学生产生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教师指导,借助多媒体的教学硬件,通过模拟场景内化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这样可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实现互动式教学。

4.听说法在课堂的实际运用

任何学习都是以学生为内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也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学习动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只有采取积极的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才可能产生学习上的飞跃;其次,在外语学习中,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技巧上来看,有着强烈交际动机的学生对学习任务采取积极的态度,在课堂上留意听讲,爱做练习,反应积极,勇于对话,不怕犯错,注意积累自己的错误和他人的话语精华。因此,我认为在进行听说训练之前,教师应该对于教学大纲甚至是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向学生阐明,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动机,同时也了解听说学习的特点。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评估体系,了解自己的听说水平及出现的问题症结,并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阶段性计划及目标,将空泛的能力培养细化到可操作实施的步骤,使得学生感觉有必胜的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保持持久的学习自觉性。

在实施听说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像个导演,必须强调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的作用。在明确各教学阶段的具体目标以后,教师要有全局观点,综合应用课件、视频、音频、图片及辅助工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听说环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对于教材,教师可以做不同的教学处理,尽量扩大学生的外语接触面,灵活选用各种辅的资源,教师也不能囿于单一的语言输出,还要强调学生的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在听说法实施过程中,为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扮演好监控者的角度。这首先体现在对于句型和词汇的范围控制,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不能无的放矢,随意提供听力材料和口语材料,让学生随意听说,最终使得课堂没有明确的中心,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也是一头雾水。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将内容尽量具体化,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句式或者相关情景的词汇,让学生扮演角色(role-playing)也是可行的手段。第二,让学生先模仿,后创造。一味地模仿,容易使得学生的语言学习死板,到实际场景中往往无法真正使用,必须强调在模仿基础上的创造,灵活把握在语言使用中的各种功能转换,建立所学知识的相关延伸体系,由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第三,正确对待学生表述时的语言错误。过于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容易挫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束缚学生表达的欲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大学生本身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语法概念,只是由于习惯未能养成而出错。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应稍加提醒,不要批评,可以再提供相类似的场景让学生使得出现的问题在反复操练中加以解决。最后,要建立评估体系。鼓励学生反思在听、说之后总结自己的所得与所失,一方面总结自己听懂了多少、运用了多少句型词汇,一方面总结自己在听、说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从而得出进一步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改进的地方。

5.结语

总之,听说法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语言习得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化了学生所学的外语知识,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真正使得语言教学为实际应用服务。当然,在听说法的实施中,也不能拘于形式,而要以实际效果为检验标准,真正使得教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Chastain,K.Developing Second-Language Skills:Theory to Practice,2nd edition.Chicago: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1976:331-332.

[2]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401-405.

[3]Cor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5):161-170.

[4]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上一篇:《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打破班级界限的大学英语课堂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