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整合

时间:2022-10-23 09:57:12

摘要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在教会学生读的基础上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而要让学生扎实地学好古诗文就必须做到教学资源与文本的合理整合、教学方法与课文内容的有效整合、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的高效整合。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语言感悟 教学整合

听王菘舟老师教学《长相思》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古诗文是可以这样教的,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其中一首两行32字的词,如果是我一堂课就讲完了。可王菘舟老师整整花了两堂课的时间,而且两堂课之间没有休息,一口气让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不理解到感同深受。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没有一个学生显得无精打采,与会的听课老师都认真地抬头听着,不时地做好笔记。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的老师和学生呢?回到住处后我翻看着听课笔记认真思考,发现以下几点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

片段一 师:“默读,看图、看注解,试想这首词在讲什么意思?”(生认真地阅读起老师的补充材料)这时学生刚读通课文,王菘舟老师就让学生读下发的补充材料,这样是有一定用意的。这首词描写的是纳兰性德长年征战在外思念亲人的浓浓思乡之情,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那样的年代,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磨难,他们哪里会读得懂呢?所以要使学生读懂,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当学生阅读了这些资料后,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读懂作者在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这样的教学辅助材料,对这首古诗文就能学得更扎实。我想这就是课文教辅资料和课文的合理整合。

片段二 师:“读了老师给的这份补充材料,大家对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掌握了没有?你知道作者身在何方?”生:“‘水一程’作者可能站在高高的山上。”(让回答后的学生站着,这时我有点不解)生:“‘水一程’作者可能站在船上。”生:“‘深夜千帐灯’作者可能站在营帐前。”师:“作者的‘身’就在同学们所站的位置上,作者经过无数座高山,无数条江河,走到哪里就安营扎寨在哪里。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师:“老师再提第二个问题,作者的心在哪儿?”生:“家乡。”师板书:心系家乡。师:“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把他联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生:“纳兰性德虽然征战在外心里却记挂着家里。”生:“纳兰性德在征战的途中十分寂寞,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人。”生:“纳兰性德是很想家的,但是为了国家还是要在外征战,他是那么的无奈。”……师:“请你放声再读,带着这种心情、这种感觉。”(这里反复指名读)

在老师有效的提问中,学生的思维之门打开了,智慧的火花在不断碰撞,深刻地体会到纳兰性德此时的矛盾心理。其实老师并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喜欢征服难题。王菘舟老师就掌握了学生的这一特点,抛出了一个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有了展现自己的机会。

不得不提到我刚刚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王菘舟老师让回答完毕的同学站着。本来学生回答正确了,王菘舟老师也肯定了,却叫学生站着。其实这是王菘舟老师设计精妙的一步。当听完学生的回答,王菘舟老师就此总结,他走到学生的身边,指着学生的位置说:“作者的身就在同学们所站的位置,作者经过无数座高山,无数条江河……”王菘舟老师从第一排走向第二排,再走到第三排,原来他想告诉学生纳兰性德征战所走的路途遥远,征战的时间长久,为下一问设下伏笔。这么细小的环节,但确是学生理解课文不可缺少的一步,王菘舟老师的心思缜密让我佩服不已。以情感为主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有效的思考空间,这种教学手段的亲密整合不正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吗!

片段三 师:“请大家来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先是一段夜深人静时无境荒野中的风声,接着是一段古琴演奏的乐曲)音乐毕,老师带着缓慢的语气说:“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跟着音乐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听师配音朗读。”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听到了塞外那一阵阵寒冷的风声,我看到纳兰性德一个人站在帐篷的外面。”生:“我听到虫子的叫声和人们熟睡的声音,可纳兰性德却睡不着,一个人站在帐篷的外面。”生:“我听出了这时已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了,可纳兰性德却一个人站在帐篷的外面,望着那明亮的月亮思念着家里的亲人。”……

这自然而然的感悟不是老师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产生了共鸣?是那段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深意的音乐。那一段令人深思的音乐却给了学生想象的起点,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也给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而这段音乐它不是普通的音乐,是老师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挑选出来的,因为王菘舟老师想借着这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在向大家诉说纳兰性德此时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也证明了这段音乐的价值。这样的媒体运用才是最合适的,最有技巧的,是与课文有效整合的。

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课上成了信息技术课。语文教学应回归传统,避免在舍本逐末中忽略整合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凸现语文的特色和神韵,进一步有效地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这里王菘舟老师就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上一篇:创设有效情境 打造有效课堂 下一篇: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