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案教学”模式下的试卷讲评课

时间:2022-10-23 08:14:41

浅谈“学案教学”模式下的试卷讲评课

摘 要:试卷讲评工作是日常教学活动的必备环节,其作为考试工作的延续,因此它是常态教学中一种常见的课型。

关键词:学案教学;试卷;讲评课

传统的课堂在试卷讲评课时,教师急于让学生纠正错误,就题论题,一讲到底,而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答案的状态中,很少有机会参与或者独立完成某一类题目的独自解决。整堂课下来,索然无味,收益甚少。在新课改倡导下的新式课堂理念下的试卷讲评课,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还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励学生的斗志,对提高复习效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是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生物学复习效果的关键之一,也是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编制有效的试卷讲评课学案,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

一、课前教师编制学案

一份试卷讲评课学案的编制大概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剖析试卷,分析考情

教师在考试前自己独立地认真将试题做一遍,将易错点、难点标注,然后依次统计试卷中相关章节知识点的考查情况以及所占分值,将其制作成表格,以供学生参考,让他们再次确认章节中的重、难点知识。

2.记录错题,划归题型

在课前提前将学生的试卷收回,查阅学生的试卷,看看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失分的题目大概有哪些,统计每个题目的典型性错

误。对试题进行归类分析,对试卷的各知识点进行归类,即把试卷中考查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对试题的解题方法

进行探究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归类,对有创见的解法及相应的学生要心中有数;对典型的错误进行归类,找出错误的症结,能一讲到底,唱独角戏,要多动脑筋,转变教学猜测学生出错的原因,针对“病因”开出“良方”,避免再犯同样的“病”。

3.变式拓展,精编习题

变式拓展,举一反三。这一点要求教师善于以题带面,能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法,因此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此外,试卷讲评课讲评的是学生已经做过的试题,涉及的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下降。正因为如此,试卷讲评课学案的编写要力求创新,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才是提高讲评课质量的前提。

二、课中教师组织课堂

1.教会学生方法,注意方法的提炼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法指导,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等。还要指导如何快速切题,如何才算完整的叙述、规范的表达等。

2.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式评价

讲评贵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释疑,以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如答问、质疑、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还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讲评的艺术是欲露先藏,利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探索巩固知识的殿堂中。

3.选择典型题讲解

讲评课不应将试卷从头到尾“抄一遍”,不分主次,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无视学生答题情况、试题难度太小,流水式地讲评,坏处多多:(1)浪费时间和精力;(2)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课堂效益必然低。一堂好的讲评课应提倡精讲,有针对性地讲评,在有效分析的基础上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讲评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

三、课后教师反思教学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一种再创造的学习,也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认识,即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和调节的过程,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行为。对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反思,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更需要做好反思工作,通过对学生学案的学后反思的批阅,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作好记录,在下次的授课中,予以点拨讲解,不让学生的知识留空白。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08.

[2]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3]李江肃.不会之题失分教方法,会做之题失分查原因:对试卷讲评课的两点体会[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2(04).

[4]付朝晖.谈如何上好生物学试卷讲评课[J].生物学教学,2009,34(4).

[5]柴志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试卷讲评探索与反思[J].中学生物学,2007,23(2).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简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实践 下一篇:走向“理解”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