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面构成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3 07:33:30

浅析平面构成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

摘要:丝网版画的发展与后现代主义美术密不可分,丝网版画成为当时前卫艺术的载体,深刻地影响到当时的绘画、艺术设计等领域。

丝网版画具有很强的开放维度,在画面语言与表现形式上结合了平面构成的形式,风格上经历具象化、抽象化、表现主义等形式,在视

觉表现和画面形式感上呈现出多样化。现代丝网版画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现代设计思想的影响,其中平面构成的影响十分明显。平面构成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在创作形式上,平面构成的表达语汇渗透到当代丝网版画的画面表现形式中,拓展了创作的思

路,启发了创作的灵感。

关键词:丝网版画;平面构成;应用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4-2

引言

平面构成相对于传统绘画而言,倡导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对设计创作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作为设计学的基础课程历来受到重视。丝网版画是新兴的版画品种,很多丝网版画作品明显是受到抽象化、理性化的平面构成思想影响,从审美的角度对画面的结构、布局、画面形态的变化、形态的组合等形式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设计,按照视觉语言的规律性,进行有目的性(包含偶发性成分)的绘画创作。结合当代丝网版画的综合技法,利用平面构成的语言,进行画面审美的再创造,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丝网版画作品。

一、丝网版画和平面构成的发展过程

丝网版画属于版画分类中的孔板,它是在镂孔板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有所发展,并用色浆印制花纹图案。在18世纪,西方出现镂孔纸型粘到绢网上印制图案。60年代,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个人丝网版画作品展出后,丝网版画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从而确定了四大版种之一的地位。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初,各艺术院校建立丝网版画工作室,并开设丝网版画这门专业课;同时,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丝网版画的发展表面是由于技术原因,然而,大多数人忽略了后现代主义艺术(Post-modern)的发展才是其精神的源泉。后现代主义绘画以质疑艺术核心话语的权威性,重新解构完美,消解神圣,颠覆主流艺术自诩的话语逻辑,强调边缘化的价值意义,用不确定的确定性对艺术和绘画的价值重新定义。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基石部分,现代设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由此现代设计连接着生产、生活、文化三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从而引发国际性新艺术变革。1919年,在包豪斯学院,提倡用点、线、面等几何形体对空间、色彩各种元素进行重组、解析,形成其特有的构成风格。使用点、线、面组成的画面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形式感。运用的构成艺术视觉语言,进行丝网版画的创作,能够培养严谨的造型观念,训练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活跃构思。

平面构成是在设计文化背景下视觉性表象的显现,其实质是现代视觉化受到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导引,摆脱传统绘画的阴影束缚和现代精神维度的开放性的发展。丝网版画也同样如此,既要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又要超越现代意识下隐含的视觉表现主义的颓废意识,才能发挥和展示丝网版画的真正的艺术生机。丝网版画的发展需要多重维度的思想,利用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结合渗透到现代社会各个层面的精神元素,抽取后用来反映当代社会的意识和形态,可以反映社会的整体状态,也可以是社会的个体之间的矛盾和自我意识。

总之,两者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过程上是如此的相近,而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丝网版画和平面构成的视觉关系

在平面构成中的视觉元素分为理性视觉元素、意象视觉元素。其目的是为了分别从设计的理念、规律和应用三个方面完整系统地研究平面构成规律的形式和方法。

点、线、面作为理性的视觉元素,是对所有平面视觉语言的抽象,人物、景色、图形、文字、色彩等都可以抽象或者再抽象为不同形式的点、线、面。总之,“点、线、面”是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归纳的三个最直观简单的视觉元素。在丝网版画中,各种抽象元素发挥各自的作用,利用各视觉元素的穿插、组合,结合抽象、具象的创作思维方式,进行创作。

平面构成的形象图形、文字、色彩是用来表达的主题的意象视觉元素,是对自然界中所有图形及形态的归纳和抽象。对形象视觉元素及其构成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就是从理性的高度去研究图形、文字、色彩,构成规律、构成方法,引含寓意深刻的社会哲理。在丝网版画的创作中图形、文字、色彩元素都被广泛地应用,合理地利用这些元素可以达到一种合理的切题。

借鉴平面构成的图形骨架形式,是丝网版画的一种常见的创作方式。在丝网版画中通过骨架应用,从视觉传达和视觉表现的角度,烘托画面的表达意图,在画面传达给观者更多的理性的视觉信息,带来更多的深入思考。所以,许多丝网版画借鉴这种创作方式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作品。有许多视觉冲击力极强,让人震撼的作品。例如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通过不停地复制,利用丝网版画的复制性艺术的特点,进而组合成一幅巨大的作品。可以是一百个颜色差异的梦露的肖像画面,也可以更多、更壮观。这背后就是平面构成中重复骨架的运用。

丝网版画创作中形式美的法则与平面构成相同,画面构图中美的法则在丝网版画和平面构成中都是起作用的,这种美是客观事物和艺术形象在形式上的美。包括:和谐、对称、韵律、秩序、比例、结构等,其中画面的和谐是最重要的。和谐是从质上表现出来的差异面的一种关系,同时这些差异面极其对立和矛盾,却又表现为协调一致的整体。

三、平面构成理论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体现

(一)丝网版画中的平面构成设计元素的渗透

平面构成中的视觉元素有点、线、面以及图形、文字、色彩。其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是造型艺术中最抽象的语言,是可以体现和概括一切造型艺术最本质规律。

在平面构成中,点是一种相对于面的概念,点的延伸和扩大给人以线或者面的感觉。点的形式和点与点之间的空间关系作为构成研究的重点。点的连接、重叠、线化、面化、点的自由组合也就构成了画面的空间关系。

在平面构成中,线是点的移动轨迹,是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直线的视觉表现为稳定、挺拔、动感。曲线的视觉表现为流畅、优雅、婉转、自由、奔放、神秘。在丝网版画中,曲线的应用比较的广泛,曲线和直线的对比构成可以相互的衬托出各自的视觉情感,在画面视觉上形成曲和直的强烈对比效果。线在画面中单独的使用,可以塑造形体和表现体感。通过线的组合,以及结合点、面的组合,可以构成画面,形成肌理,产生质感,丰富地表达创作的意图,进而在创作作品时合理利用,丰富丝网版画的创作艺术语言。

平面构成中,面和点在画面中是相对的,面有长度、宽度,有方向、位置的变化。它们的视觉表情不同:几何形面具有理性和秩序美的特性。有机形面则有自然、流畅的性格。偶然形面新颖、奇异的表情。面在画面中可以很好地塑造三维的体积感。在和点、线组合的画面中,面虽然体量上占绝对的优势,但画面中的点、线以及较小的面却处于视觉突出的位置。

(二)平面构成的骨架设计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

重复性骨架是两个或多个视觉形象在画面中反复排列构成的。重复在丝网版画中,体现了画面美的和谐、整齐、条理;就像音乐上,由于节拍一致,给人一种节奏感,在重复中有缓慢、有急促的变化。“图案的反复出现,既加深了人们对作者所要叙述的主体的关注,又增添了画面的视觉冲击效果。”

后现代主义中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就是采用“大量复制”当代名人头像、罐头盒和可乐瓶,转化成为艺术品也广泛为人所知。重复就是要加深人们对某个形象的记忆,类似于当代广告,通过媒介不断的重复,强加给人们一个视觉信息。

渐变性骨架是以类似的基本元素进行渐次地、逐步地变化,呈现一种有阶段性的调和秩序。如形象的大小、疏密、粗细、空间距离、方向、位置、层次、色彩的深浅、明暗、快慢、强弱都是渐变现象,在视觉效果上会产生多层次的空间感,产生一种美感。

特异性骨架是在有规律的基本形中寻求一种突破变化的构成形式。特异在平面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特异产生的独特的异常现象,作用于感官,能产生振奋、震惊、诱惑的作用,是在重复和渐变规律骨架或基本形中的一种特殊的变异变化。在自然界中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等都是特异效果。一幅好的丝网版画作品,需要在视觉的导向性和指引性上是明确而肯定的,也就需要借鉴平面设计语汇去完善画面的构图。

肌理性是可分辨物体表面的纹理,是所有物质的一种外在属性,在绘画中主要研究视觉肌理。可以在视觉上创造凸凹感和粗糙感。采用一种意外的效果和超出常规的方法,达到全新的画面形态。

在丝网版画创作中常用的肌理制作方法,能够产生视觉的刺激效果。灵动性则用不同方式的探索,随机变化,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综合版,也可以有油画笔触的表现张力和厚度感。多种肌理的叠加,产生的视觉冲击力,远远地超过其他的版画品种,表现力甚至超过其他画种的表现力。

画面肌理效果符合画面表达的主题思想,能很好地与观者产生共鸣,能够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在画面通过各种不同笔迹的线条产生朦胧的效果,虽然不是具象的表达,却又有超越具象的真实,在偏粗糙肌理的画面上,真实地还原了观者的感受。

“画面肌理效果的创造”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体现,使得丝网版画语言的发展更丰富,显示出活力。新的艺术形式对版画的冲击作用,让版画艺术不断接受吸纳新思想、新形式、新技法,使得版画这个美术门类得以发展沿袭,才使丝网版画得以发展,并且充满活力。

四、结语

“丝网版画中平面构成的应用”并不是停留在“探讨平面构成表面化的使用”,不能像当今一些所谓的“超前美术作品”只是肤浅地追求视觉感官刺激,而忽略和放弃了作品呈现给观者精神层面的主题传达。他们的创作来自积极的生活,在生活中获取新鲜的观念、思路和方法,采用纯朴的方式进行创作。然而,现在我们就非常缺乏这种精神力量。

展望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迅速崛起,使得中国在文化上自觉唤醒了对于艺术上“本我”的思索。丝网版画中平面构成的应用,引发我们更加深刻的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创作出植根于本土文化上的、体现时代感的、反映时代精神力量的当代丝网版画艺术?为此我们将共同努力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英]蒂姆・玛拉著,陈聿强,陈峥译.丝网版画[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9―16.

[2]杜松儒,黑崎彰,张珂.世界版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82―184.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2:61―75.

作者简介:

马明,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教师、教研室主任,讲师、工艺美术师。

上一篇:在艺术形态比较中对中国书法抽象艺术的界定 下一篇:中国画作品展览的审美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