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个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时间:2022-10-23 06:57:32

注重个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志丹县高级中学 陕西 志丹 717500)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反复提到一个词,那就是“个性”。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太过于强调共性却忽视了孩子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没思想,缺乏创造力。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个性化的写作,个性化的学习会对学生的这些方面有很大的益处。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写作;学习;思想;创造力;尊严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反复提到一个词,那就是“个性”。这是一大进步。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共性。在共性的导引下我们的教学不断的给孩子灌输的就是解读的唯一性,答案的准确性。只要是不符合教参要求的就都是错误的。我们的孩子们就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己。因为他们一旦有了自己的见解就会被视为异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真的想说一句:“谢谢你,新课改,现在改还来得及。”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个性化的阅读会让人有思想。

新课标中这样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很欣赏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他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不自觉地都有一点我们不敢承认却又的确存在的毛病,就是“师心自用”。我们老感觉自己比学生们懂得多,不允许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哪个孩子爱质疑便被认为是不尊重老师,上课孩子们出现不同的声音竟会让一个老师面红耳赤,勃然大怒。为何我们不反过来想这是一个爱动脑,有见解有思想的孩子呀。至少他不会人云亦云,至少他不迷信权威。至少他用自己的认识以及独特的人生体验来解读文本。

以前讲《雷雨》的时候,我们总按照教参的解释来讲这篇文章。认为它的主要矛盾冲突就是阶级冲突。当时有个孩子就质疑了:“老师,我怎么就体会不到这个阶级冲突呀?我倒觉得是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冲突。”可我是怎么说的,我说:“我讲了这么多年了会错吗?”一句话把孩子堵死了。现在我很后悔,假如当时我对那个学生说一句:“你的见解很独特,有想法.”那么这个孩子是否会因此受到鼓舞,在以后的阅读中加诸自己的理解呢?

我们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浅薄,没有头脑,没有思想,可是根源在哪里,在教育。是我们的传统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听话的孩子,懂事的孩子,守纪律的孩子。四有新人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就是没有提到做一个人起码的一点――有思想。没有了思想我们的孩子就是傀儡,是傻瓜,是“套板效应”下的牺牲品。没有了思想我们的民族也就没有了灵魂。感谢新课改,它让我们开始找孩子找自己的灵魂了。

其次,个性化的学习会提升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

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是培养独创性和求异思维。注意这里的“独”和“异”。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夜里,一位父亲带着3岁的儿子到外边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中的明月问:“那是灯吗?”父亲机械地回答说:“那不是灯,是月亮。”但儿子还是坚称月亮就是灯,父亲开始觉得儿子很愚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儿子没说错,因为月亮确实有照明的功能。而在中文当中,“明”字就是日、月相加!

这位思前想后才发现月亮与灯联系的父亲就是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按他的话说,在儿子面前,他才是“愚蠢的父亲”。但这件小事却引发他去思考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

“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岳晓东博士指出,“它突出表现为:思维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而这一切都可谓时下之'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后果。”

所有的知识获取都应是'进行时态的',而非是'完成时态的',可高考的训练过程却让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当成完成时态,促使孩子在学习中,只在乎'什么是标准答案',不在乎'知识是怎样获取的'。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趋同,想象力越来越枯萎,满脑子装的尽是标准答案。由此,知识传授的僵化成了思维标准化的罪魁祸首。而没了想象力与问题意识,哪里来的知识的更新与进步?所以“纵使出于公平考虑,'应试教育'不可替代,教师们也当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他们的知识增长不以牺牲想象力为代价。到头来,知识是无穷的,真理是相对的,学了知识是为了发展真理,而非加以迷信。”

最后,个性化的写作会使人更有尊严。

新课标中这样表述: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

著名作家莫言在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的颁奖会上,作了题为《坚持独立与个性》的热情演讲.他说:二十多年来,尽管我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有一点始终是我坚持的,那就是个性化的写作和作品的个性化。

一切教育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独立的人,有尊严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像人那样说话,像人那样思考问题。人文教育和写作教育都是直接指向培养人引导人的。”提倡个性化写作,尊重写作的多样性,体现的正是对人的尊严的敬畏、尊重和保护。

个性化写作需要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譬如现今教育体制的问题。有人把“专制主义”这顶帽子送给现实中的中国教育。审视中学语文教育,这“专制主义”表现为教师中心、教师主宰、一言堂,漠视学生的心智,忠实执行“机械唯物主义”,以永远正确的说教敷衍学生。在作文教学上,这“专制主义”则表现为以一己言说“规范”学生写作,以固定的价值观念、固定的结构模式、固定的思维方法、固定的语言形式“复制”学生的写作,以使学生的作文成为面目雷同,缺乏个性的“行尸走肉”。

写作不存在“专制主义”。写作的多样性也不是歌唱中的“多声部合唱”。

早些年,在语文教育界有人提倡所谓的“创新作文”。创新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从精神实质上说,创新与个性是潜相交通,互为表里的。但这些年,笔者纵观许多“创新”作文,却也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所谓的“创新”,多的是停留于写作形式的花样翻新,却难见思想精神的独特创造。这样的“创新”,笔者愿意称之为“多声部合唱”――虽则形式各异,却共同指向内容的唯一可能性。这是显而易见的虚假抒情。或许,这也正是教育的专制主义在作怪吧――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几乎没有个人意志、想像、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强制性的。

写作的多样性不是“多声部合唱”,它既允许形式的创新,更鼓励思想的创造;它拒绝虚假,抒写真的性情。因而个性化的写作,从个体上看,是精彩纷呈的,光芒闪耀的;从集合概念上看,它们是多样化的,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却有可能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

打破教育的“专制主义”,尊重个人思想的自由表达,这是个性化写作得以成立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精神,要有宽容、博大的胸怀,鼓励学生放胆写作,保护他们真实、自由言说的尊严,以使他们峥嵘个性得到崭露,以使写作的多样性得到完美展现。

目前的语文教育,还受着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污染。功利主义是理想主义的天敌,而当功利主义与专制主义“沆瀣一气”的时候,就宣告了教育精神的缺席。在个性化写作教改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时候,已经有人真诚道出了心中的困惑:“个性化作文与高考之间似乎有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全国统一高考体制是教育功利主义的一个表征,也为教育专制主义的表演提供了一个舞台。写作的多样性,也许会在这里遭到最后的围堵截杀。

笔者对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记忆犹新。延续自1999年开始的话题作文命题方式,这次作文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作文题目在报刊、网络上披露之后,却即刻招来了骂声一片,许多论者直接指斥其为“伪话题”。在这年8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文草发表了《你知道高考作文评卷老师“心灵的选择”吗?》一文。在这篇很有血性的文章中,作者披露了作文阅卷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高考作文评判中公共道德价值观对写作者个性的扼杀。“高尚”与“低俗”已经早被预先设定,所有张扬个性,标新立异之作悉数被打入冷宫;而所有价值取向“积极”,高姿态、高调子的文章,则获得了分数的“褒奖”。若如此,则笔者何敢奢望学生对个性化写作的坚守?何敢奢望写作多样性的精彩绽放?何敢奢望教育对人的自由精神、思想尊严的尊重?

个性化写作决非以“反叛”的姿态出现,如前文所说,它是对写作本真状态的回归。如此,则不必担心有一日它落入另一种窠臼,我们所需担心的是对回归的坚持。我们的学生能否抗拒各种来自内在外在的压力和困难,坚持书写特立独行的个性,忠实于自己的思想灵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作教师的我们又将以何种方式保障学生个性化写作的进行,这是我们对个性化写作教改的叩问。

个性化的课堂呼唤着个性化教师,个性化的学习期盼着个性化教育,让我们拒绝僵化,拒绝平庸,开辟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绚丽天空!

上一篇:《如何使用word制作课程表》说课稿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