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时间:2022-09-18 10:45:05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乌鲁木齐市第71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本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介绍了情境创设的基本特征,探讨了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需师生互动、发展,既要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有机结合,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可塑性,引导学习质疑、调查、探究,促进个性的发展。教学课堂情境创设是实践现代教学的基石,而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便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学情境的基本特征

1.1 情境性。所谓情境,就是把学生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以及急需解决的矛盾、问题融入教学情境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需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科学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需融入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和情感。而模拟世界的创设,就能够拉近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1.2 问题性。“问题”是课堂教学探究和学生学习新知的方向与动力。学生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掌握知识。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性情境,有利于学生感知新信息,提出新问题,实践新方法。

1.3 启发性。数学情境创设的素材,需富有启发性,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发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1.4 针对性。情境创设的主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紧扣教学主题。

1.5 趣味性。趣味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是教学轻松自然,寓教于乐的法宝,可视为初中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条件之一。数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情境创设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素材应新颖有趣,让学生在趣味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2. 情境创设的原则 情境创设要以学生丰富、个性的互动活动,和来自生活、历史、科学等方面为素材,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参与和有趣的素材认知中体验数学知识在人类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生活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和思维,不断激发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1 启发诱导性的原则。 启发诱导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为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思维方向、方法建立必要的铺垫和动态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思考数学问题。教师可运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思考活动的刺激,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思考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感知、揣度、认识、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2 直观性原则。 让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教学内容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

2.3 及时反馈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教师要时时剖析学生学习成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通过启发诱导、协助解决等有效方法,使学生在不断的理解、不断纠正的循环认知中,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2.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数学理论学习,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创设要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将从以下二个案例进行举例说明。

案例1、《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情境设计:

全班同学做 “传话”游戏:先由老师把一小段话传给两个学生,然后这两个学生中的每一个再分别传给另外两个学生,如此下去,直到传给全班同学。假设每传一次话需30秒钟,问能否在5分钟内让教室里所有的人都知道老师的这句话。

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学生体会了“谣言”传播之快,从而也掌握了有理数乘方的实质,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心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思维状态。

案例2、《展开与折叠》的教学情境设计:

上课铃响后,教师从教室外走进来,将一个大箱子放到讲桌上。(神秘的大箱子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好奇的目光的注视下,教师从大箱子中拿出各种各样的精美包装盒,让学生欣赏,当学生满足好奇心后,再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回答):立方体、圆柱体、正方体、圆锥等。(教师提问):将正方体沿着它的某条棱剪开,能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

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以包装盒这一素材,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兴趣,同时,经过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 情境创设的方法

3.1 问题型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提问方式作为教学起点,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创设让学生更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3.2 活动型情境。 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方式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统计图选择”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七年级各班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中,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及团体总分等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经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教师将该节的教学放入了实际背景中,放入了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并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应具有可操作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交流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3.3 探究型情境。 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练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探索情境:如果用某一平面去截长方体的一个角,那么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正方体、长方体),说出了多种答案,有的同学还争论了起来。

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最后师生归纳出正确的答案:当截面不过顶点时,有10个顶点,15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14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两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13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三个顶点时,有7个顶点,12条棱,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浓厚,合作交流的气氛活跃,并且学生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决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设探究型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诱导学生去猜测、尝试、实验、发现。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习内容进入“愤悱”状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情境,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跳起来摘桃子”。

3.4 信息型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学习素材,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片展现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师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通过图案设计,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了将圆六等份、三等份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在电脑上画图,设计图案,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设计的图案也丰富多彩。

创设信息型情境,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具有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自制教具、课件、多媒体应用等),这是创设信息型情境的前提。

此外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还包括故事型、实验型等,科学的情境创设可很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特点,在教学实际中创设相应的情境,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 《初中数学教学参考书》

[3] 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著

上一篇:注重个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下一篇:办学特色的形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