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应注重语言学习与言语习得相结合

时间:2022-09-18 03:41:19

汉语教学应注重语言学习与言语习得相结合

汉语教学包括不同对象的三种教学活动, 即国内普通学校的汉语文教学活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和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活动。在新疆, 少数民族汉语学习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有汉语的社会环境中学习, 另一种是在非汉语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 语言环境为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提供了鲜活的汉语口语资料, 这与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听觉视觉环境相比是最为重要的语言环境; 而人文环境, 如人际交往、风俗习惯、文化历史等, 不但能为学习者提供自然习得的社会文化背景, 还能为汉语交际提供真实的场景。

一、语言学习与言语习得

“语言学习”和“言语习得”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学习从广义讲包括言语习得, 从狭义上讲是相对独立。早在20 世纪60年代, 西方的一些学者就提出区别这两种不同的学习。70 年代初美国学者克拉申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 80 年代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就已形成。克拉申认为,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只有言语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一)言语习得的特点

1.自然习得:在第二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言, 操第二语言的人都是老师; 第二语言获得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本身, 而非语言形式上。2. 潜意识习得: 第二语言获得者的习得不是有意识的, 即是说主观上没有做什么努力, 不同于有计划、目标明确的语言学习。3.时间相对较长的学习: 言语习得类似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 不但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而且有充足的时间。4.语言输入量大: 语言获得者随时都能得到语言输入, 加之时间较长, 交际能力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二)语言学习的特点

正规学习——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是有组织、有计划、人为的教学活动。营造出的交际环境同自然的语言环境相比, 是有差距的。因为是有组织的活动, 组织者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效果。

有计划、有意识的学习: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按教学计划展开的。学校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经过组织者精心研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学习目的、需求,以及教学规律制定教学计划。

时间相对较短的学习:与儿童习得母语相比,成人在学校学习汉语的时间是短暂的, 有限的。

强调语言形式的学习:儿童习得母语的注意力在话语的内容, 而课堂教学教师比较重视语言知识, 多数教师认为, 成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较强, 语言知识教授有助于学习和掌握汉语。

二、目前汉语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现在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经过数次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到课程设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以教师为中心正在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 人们更重视汉语教学的实用价值。当然观念转变到实际操作有一个过程, 观念转变本身也需要时间和过程。目前大学汉语教学已从单一的阅读教学走向听、说、读、写技能培养的多元教学, 不但有综合课, 还有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和写作课。然而教材中的课文交际性的少, 陈述性的多, 突出结构性, 缺乏情景——功能性。而缺少交际性的语言教学是不完整、不达标的教学。教材是语言教学的客体, 它不仅在内容上制约教师, 而且在教学法上也限制着教师。加之与课文相匹配的练习也多是词语练习和句子练习, 是脱离语言环境的, 对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最有效的练习。另外各种名目的考试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了更突出的应试教育。从测试情况看, 测试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进行, 尤其是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测试必考无疑, 其目的都是检查教学, 它对教和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现行的大学汉语测试在考试类型、试卷内容和测试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 测试类型中就缺乏言语交际能力的测试。如果汉语测试只测书本知识、内容, 而忽视语言交际能力, 它对教学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指导作用?从各校汉语试卷内容看, 普遍突出语言知识和词汇。就是说, 只是测试了学得系统——语言知识, 而非习得系统。无论是语法规则还是词汇,在测试中占比例很大, 但并未考出学习者的真实语言能力, 表现出高分低能。更为突出的是大学汉语教学测试侧重读和写, 听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总之, 目前汉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知识,而成功的语言教学不会只靠知识系统, 因为语言教学还有技能, 并且技能在掌握语言中的作用更大; 课堂毕竟是课堂, 即便教师营造环境, 与真实的交际环境还是有距离, 语言是动态的, 交际会因谈话对象、时间、地点、态度、事件的变化而改变,千变万化的言语交际情景在课堂很难遇到。因此教会学生利用校内外语言环境, 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汉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言语习得相结合的思考

(一)立足汉语教学的本质,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 尤其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汉语交际, 大学生除了用汉语交际外, 还要用汉语听课, 阅读专业书籍语言运用是动态的, 语言交际是人与人在社会中的互动, 因此语言教学要立际性的本质, 从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到课堂教学, 以至语言测试都要从语言的交际性出发,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语言环境, 提高汉语学习效率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与国人学习英语相比, 有很好的目的语社会语言环境。语言环境主要指视觉环境如书报、杂志、电脑、各种标志等和听觉环境如广播、电视、电影等, 特别是社会中泛使用的鲜活的目的语口语是最好的最重要的语言环境。汉语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获得要通过正规学习的途径, 但这并不是说除此之外无路可行。课堂学习语言有它快捷、知识性强等优点,而语感、地道的汉语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主要靠习得。“环境是语言习得的催化剂。不同的语言环境意味着语言习得者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在质和量以及方式上有不同。”儿童习得母语一般是在自然的母语环境中, 他们无时不在生活中使用母语, 这种语言动态和语言环境为儿童习得母语创造了最适合的条件。为弥补课堂教学缺乏自然语言环境之不足,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习得汉语,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语言环境, 把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词语、句子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 使汉语学习收到最大的效率。

(三)发挥汉语人文环境优势, 在真实活动场景获得语言反馈

学习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包括目的语言社会的物质文明、人际交往、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传统和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人文环境不仅能为语言学习者提供自然习得目的语的相关文化因素的社会背景, 而且还提供了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并获得反馈的真实活动场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其所处的人文环境有一定的优势, 课堂上学的东西如能在社会环境中得到发挥, 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箭三雕:首先, 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一旦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来, 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 其次,课堂因学习时间有限, 没有更多的机会实践, 课堂教学没有真实、动态场景,交际言语受限制, 利用人文环境习得汉语, 就弥补了课堂语言学习的不足; 最后, 一切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实质和根本都是为了交际, 学习者最大的学习愿望就是掌握汉语交际能力, 而人文环境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真实语言交际的场景, 言语是动态的, 学习言语的过程、情景也应该是动态的。

(四)加大语言输入, 注意跨文化因素,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由知识和技能构成, 通俗地讲就是知道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什么和不讲什么。课堂教学由于时间有限,课堂教学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既不鲜活, 又不自然, 教给学生的多为课堂语言或是书面语, 这种语言信息来源和方式不仅注定要与实际生活脱节, 并呈正式或书面语状态, 信息量也要比自然环境中获得的要少; 课堂教学以精读为主, 这种课的性质又限定了语言的输入量。从课堂教学的不足来看, 除了加强听力、口语、泛读等课程外, 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在社会这个大语言环境中吸收汉语, 自然的语言环境提供的语言既鲜活,又典型, 它能教给你在特定的场合讲什么和怎么讲, 同时它又可以反馈给你讲得对还是不对。

(五)课堂教学要营造交际环境, 加强交际训练

从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言知识、书面语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 这些都是培养高级汉语人才所不可缺失的, 但是, 从学习者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讲, 这还不够, 因此,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除了教语言知识之外, 还要提供言语习得的机会。课堂上要加强交际性的教学活动, 将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同交际性练习结合起来, 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教学同交际性练习结合起来, 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交际环境; 课堂教学的氛围要宽松, 交际气氛要活跃,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用汉语交际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六)汉语教材编写应增强针对性, 注重交际性

汉语言教材不同于语言学教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其教材主要用于培养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教材内容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 语言材料必须是鲜活的, 它要来自生活, 要有真实性; 教材要有利于交际活动, 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上一篇:谈高职学院的安全保卫 下一篇:高职考复习课数学例题选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