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纳税人知情权之保护机制

时间:2022-10-23 06:30:12

浅谈纳税人知情权之保护机制

摘要:面对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一名“纳税人”。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往往是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却忽视了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尤其是纳税人的知情权。因此,如何保护纳税人的知情权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将从纳税人知情权的理论基础及重要性等方面入手,对该权利的具体内容及现状进行分析,以寻求良好的法律保障机制。

关键词:纳税人知情权 理论基础 法律保护

一、纳税人知情权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税法中的纳税人知情权属于政治知情权的范畴,是指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有权利向税务机关了解关于税收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与税收有关的其他情况。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纳税人的知情权还仅仅局限于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内容和税收管理方面的了解,往往很少涉及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制订情况尤其是税款使用方面的内容。因此,财政收入该去向何处、使用的效率水平如何这些问题就会直接影响纳税人福利的实现,进而影响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和税款的征收情况。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权利本位论

权利本位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中坚持权利本位,在权力与权力关系中坚持职责本位,在权利与权力关系中坚持权利本位。在现代税收法律关系中,作为主体的国家、征税机关和纳税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这意味着纳税人不仅仅只有纳税的义务,同时还拥有权利,其中纳税人的知情权是纳税人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和保障。在权力和权利关系中,不仅存在职权与职责谁为本位的问题,而且,现代法律必须坚持以职责为本位,为了使权力不至于过分地滥用,法律既要保障权力的高效率行使,又要对权力的配置、行使范围和限度、行使方式和程序加以明确规定,以防止权力滥用。在权利与权力关系中,权利应当是权力的本源,权力是巩固、捍卫权利而存在的。没有了权利,权力也就失去了存在之必要。总之,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不能只强调公民的纳税义务而忽略纳税人的权利。

2.公共产品理论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提出的。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某一消费者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降低其他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水平的物品。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这三个特征。这就决定了市场价格机制不可能使公共产品得以提供,因为公共产品提供者不能向使用者要价,而使用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免费消费公共产品,即存在“免费搭车问题”。政府作为一个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部门而出现,税收则是政府为了补偿公共产品的成本而向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收取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价格。政府是征税机关,公民则是纳税者,政府有义务根据公民的意愿来提供公共产品。因此,纳税人有权获悉公共信息,否则会造成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显的不对称和不公正。所以,纳税人的知情权与其纳税义务是相对应的。

3.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这个原则又称为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或税收法定原则,是指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基于法律的根据进行,没有法律根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也不得被要求纳税。因此,纳税人拥有知情权是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纳税人知情权的现实问题

1.立法缺失

我国宪法中关于税收的规定只有一条,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并未提及纳税人的权利,这明显不利于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我国目前关于税收的法律法规数量有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税收基本法,税收法律体系仍然很不健全,譬如法律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还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这些规章没有比较高的法律效力,从而使其执行力也就很一般。

2.行政执行力不强

在我国的税收征管领域里,长期存在着征税机关过于强势的现象,而纳税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有些工作人员因为欠缺服务意识,不能正确地理解行使征税权力的真正意义,从而利用手中的权力侵害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目前,关于税收征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的法律法规还比较欠缺,而国家却赋予了税务机关广泛的自由裁量权,由于缺乏有效控制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机制,使得税务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权限过大,很容易造成损害纳税人权利的不良后果。

3.司法救济制度不健全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税务机关的处理决定有错误,纳税人也要先缴纳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后,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由此可知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前提条件。对于受到不法侵害的纳税人来说,这种司法救济途径是不合理的,是对纳税人合法权利的双重侵害。除此之外,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也没有明确规定纳税人知情权受到侵犯时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因此,纳税人知情权一旦被侵犯,由于行政诉讼的救济机制不健全,必然会造成纳税人受到侵害时无法寻求法律途径进行投诉,使得纳税人的知情权难以得到实现。

4.纳税人的维权意识淡薄

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公民意识的缺失和淡薄。很多纳税人往往不了解自己拥有哪些权利,也不相信自己拥有权利而简单地认为自己只有纳税义务,更不会主动地主张自己的权利。与此相反,国家以及税收征收机关却一味强调纳税人的依法纳税义务,对于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却置之不理。从而导致了纳税人对缴纳税款的厌烦心理,缺乏国家主人翁意识以及身为纳税人的自豪感、责任感。

三、纳税人知情权之保障机制

1.立法保护

国家立法机关应树立权利本位意识,摒弃“重权力,轻权利”的传统文化思想。只有树立权利本位理念,才能制定出真正地保护纳税人权利的相关税收法律,才能更好地巩固纳税人的主人翁地位,才能更全面地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尤其是纳税人的知情权。我们要加强宪法保障,确定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要想真正地保护纳税人的知情权必须从宪法入手,寻求宪法保障,使纳税人的知情权得以真正实现。同时还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税收基本法,来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这部法律应该涉及国家税收法规及政策的执行情况,税务机关行使征收权力的情况,还有税款的管理和支出情况等,来切实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

2.行政保护

征税机关应该彻底转变税收征收机关的执法观念,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树立征纳双方地位平等、利益一致的观念。在工作上转变职能,建立和发展征税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良好的管理服务模式,建立全国统一的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网。同时,也要加强信息的监管,使纳税人获得税收信息以规范税收征管行为。

3.司法救济保护

纳税人知情权的行使代表的是纳税人的整体利益,其能否充分行使将会关系到纳税人其他权利的实现。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完善的有关纳税人知情权的司法救济程序和制度,使得纳税人的知情权在受到侵害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同时也提高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纳税人的自我保护

提高纳税人的权利意识,让纳税人知道国家和纳税人之间是平等的利益主体,纳税人不仅享有民主的税收立法的权利而且对税款使用行为也享有监督权。纳税人还应该掌握基本的税收法律知识,以增强维权能力。

总之,纳税人知情权的自我保护是以国家提供的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司法救济保护为基础的。纳税人的维权意识的形成和维权行动的积极组织要借助立法、行政、司法的保护来实现的。只有坚持立法保护政、司法保护税人自身保护这四个方面的努力,纳税人知情权的保护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甘功仁:《纳税人权利专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2] 黄俊杰:《纳税人权利之保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王建平:《构建纳税人的权力体系》,税务研究2007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尹程程(1986—— ),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2011级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

上一篇:发挥工会职能 营造单位和谐氛围 下一篇:探讨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