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德育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23 05:49:21

新时期德育教学模式探索

新时期的德育教学工作存在新的问题。通过对德育教学模式的探索,阐述了德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从德育课教学过程以及德育教育有效性两个方面,对新时期德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

德育教学 整体性 模式构建

一、新时期德育教学工作的内涵

德育教学本身就是服务于人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教学工作者的视野对于德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德育教学要达到以下的几个目标:

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德育教学主要是促进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使受教育者有着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能够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从精神面貌的角度看,德育教育可以使教育对象的精神面貌发生质的变化,使受教育者的意志坚强、情感健康、充满自信心,对于未来充满向往,使教育对象在面对挫折和挑战的时候能够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能够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事情向着好的方法转化。

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德育教育,可以使教育对象对于事物的判断和辨别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自觉的分清是非善恶,善于获得对自己来说有用的信息,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对于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从上面可以看出,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德育教学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之外,它更注重解决学生的信念以及内在思想的教育。由于传统的小课堂教学无法将各种教学应用结合起来,不利于德育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视野的拓宽。因此,要将在原有教学观念的基础之上,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在德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因素,使之有机地结合。

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解答,将大纲的要求内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当然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的进行灌输,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而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教育。德育教师应该将目光看到课堂之外,站在学校的高度,对德育学科的专业课进行设计、完善,提供德育教育咨询,并协助相关的部门开展学生工作。教师要将目光看的更长远一些,充分吸收社会上有利于德育教育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社会上的一些进步的任务、主流的社会道德等,进行教学设计,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内容显得更加贴近现实,有血有肉。

二、新时期德育教学模式探索

我们对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新时期德育教学应该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特点,同时也要形成自身的教学规范以及模式,只有将教育内容、手段规范化、模式化才能保证教育实施的稳定性与有效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德育教学获得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道德水准的提高。因此,德育教学模式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大教育观之下,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德育教育过程的互授性

与专业课相比,德育教学的理论性以及技术性的特征不是很明显,不适合采用单向传授的教学方法。由于德育教学是为了提高人思想道德层面的修养,因此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二者都是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进行的交流,德育教育的形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互相传授。在互相传授的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在彼此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而不是用一种观点去反对另一种观点,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授是师生之间互相传授知识、经验、智慧、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过程。

2.德育教育载体的多样性

以往的德育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在课堂之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内容往往空洞并且枯燥无味,往往让学生失去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德育教学应该谋求教育对象自我的实现,而并非通过外力的作用再进行一味的灌输。这就必须将德育教学与其他的教学活动相互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深入德育教学,而不是仅仅将德育教学交给德育的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此外,在学校的范围内,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实践活动之中都可以融入德育教育,都可以服务于德育教育。

3.德育教育渠道的开放性和发散性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外大量文化的进入,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随之涌入,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多样而且快捷。在这些发展的信息的冲击之下,传统的道德权威逐渐被淡化,价值观、道德观念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迅速弱化,对新的形势显得力不从心。当前的社会环境给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站在大教育的基础之上,打破常规,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在教育活动中坚持发散性思维,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上面的一些探索,主要是为了将德育教育从单纯的课堂传授解放出来,使其与学校以及社会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活动的扩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手段,完成德育教学任务,最终使学生的思想道德顺着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新时期德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德育教学模式的整体构建是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课堂教学为主要媒介,以课外实践为主要辅助手段,以学生和教师的互授为内涵的全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以启发探索,反馈矫正为特点把自学研讨贯穿始终,以在德育教学中学生的有效性认知提高和教师认知的有效性以及他们产生的新认知对德育课教学过程的反思作用为参照系指标,重视整体的教学、有联系的教学。

这个模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德育课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构建,另一部分是对德育有效性教育的构建。德育课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构建,首先,德育教师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了解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经历以及道德水准;其次,德育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前的准备;再次,在施教过程中,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网上远程教育资源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后,德育教学过程还必须辅之以宽泛的课外实践来巩固和检验其效果。这个过程本质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互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特别是体现在德育教师既要把自身和学生置于课堂内又要置身于整个学校和整个社会之中,做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和促进德育实践的设计者。德育教育有效性部分体现在其有效性同时作用于学生和老师。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堂中教师的影响形成新的认识,促进三观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师也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影响,形成新的认识,得到新的经历,并反映在其教学前的准备中,循环作用于德育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1]黄秋明,王正.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13).

[2]高宁,刘守伟.论德育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8).

[3]王威.谈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大学德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15).

上一篇:浅析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 下一篇:浅谈如何有效发展听障学生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