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民事诉讼法学教学问题分析

时间:2022-10-23 05:41:39

本科民事诉讼法学教学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依法治国不断深化,法学专业看似蒸蒸日上,但是依旧被列为十大难就业的专业之一,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在西北地区高校的调研,在阐述民事诉讼法学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本科的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安排不合理、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民事诉讼法教学计划实施的不统一等若干问题,以期对今后的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有所助益。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学;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不足

2009年以来每年6月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一直位于倒数,法学专业被列为十大难就业的专业之一,同时报告还显示法学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也保持在10%左右,这与麻醉学等专业的对口就业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核心课程之一,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在我国,尤其是西部本科院校,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短板不禁需要我们反思目前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的不足。法律实施要实现“秩序、公平、正义、自由”的目的,法学教学也要实现相应的目的。

一、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目的

冯象老师在《法学院往何处去》一文中阐释了法学院的功能,首先在于培养法律人才;其次在于供养一批学者让其著书立说,在课堂上阐释法学原理;最后是将这样一套学理和思维方式由律师、法官、检察官等组成的法律职业团体所全盘接受并予以宣传,而后将法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彻底区分开来。①笔者认为,冯象老师关于法学院功能的阐述反映了法学教育的目的,结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聚焦在民事诉讼法学科上,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适应灵活的法律职业要求。夯实学生的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基础,强化学生实务技能的提升,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学生不仅要对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部分了然于胸,更需要熟悉司法实践的具体环节。其二,构建学生的法律思维,提升学生整合司法实务与法学理论的能力。古语有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民事诉讼法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培养优秀的法学研究者也是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内涵,向学生阐释民事诉讼规则背后的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诉讼法学思维是民事诉讼法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其三,引导学生探寻民事诉讼法学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科在校时间只有四年,除了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民事诉讼法学知识和原理,更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学习方法便是重中之重,自然也是民事诉讼法的教学目的。

二、民事诉讼法学教学现状及不足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

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不可脱离民法学、宪法学、法理学等基础课程的铺垫,尤其是民法学和商法学,对于民事诉讼法学教学的推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合同纠纷的特殊地域管辖的相关学习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实体法规定,才能理解民事诉讼法条文背后的法理。目前,很多高校同时开设民事诉讼法学与民法学,学生在“零”实体法的基础上直接学习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还有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大量减少理论学习课程,增加实践类课程,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基础课程便开展模拟法庭等课程,对于基础理论一知半解。学习的过程如同搭建房屋,地基打不稳固便无法继续,法学院对于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如同抽掉了法科学生所打的地基,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目的自然无法实现。

(二)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由于近些年来扩大招生,全国各类高校师资力量均出现短缺的现象。笔者在西北地区某政法类本科院校中调研显示,该校法学类、公安类在校生7000余人,而从事民事诉讼法学教学的教师不足10人,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势必无法顾及所有的学生,只能将本应当以一个班级为单位开设的课程,增设成两个班级甚至四个班级一起开设。法学教育属于精英式教育,纵观世界上很多法治发达的国家,研修法学专业通常有很高的要求,授课对象一般为二十人左右的小群体,要达到培养法律人才,培养法律思维的教学目的,学生的数量与教学质量不可分割,在一定的意义上决定着教学目标达成与否。

(三)民事诉讼法教学计划实施的不统一

很多高校对教师教学计划并未做严格统一的管理,课程安排全部凭教师的经验和兴趣偏好,有些偏重于讲授式的教学,有些偏重于多种形式的教学,例如邀请执行厅的法官为学生讲授执行编的课程。不同类型的授课效果自然不同,对于教师授课方式的自由度应当加以限制。教学计划是保障教学目的达到的重要一举,从教学目的出发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计划,规范教学计划的实施,推进多层级教学计划的完善,在不同的阶段推行不同的授课方式保障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也是实现民事诉讼法学第一个教学目的与第二个教学目的的衔接。

(四)多种创新性教学方式流于形式

诊所式教学、借助法律援助平台开展案例教学、法庭观摩、模拟法庭等方式被大量的引入课堂,教学效果却鲜有人问津。笔者调研的高校中,教师或多或少的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课时所限,大多数教师将理论讲授的时间压缩。笔者对学生走访调查后发现,学生近距离的接触了民事审判实务,对于其背后的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却知之甚少,甚至并未思考此问题。创新性教学方式最重要的在于后期的总结与深层次的理论分析,真实的案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其了解“应然”与“实然”的区别,熟悉民事诉讼程序的流程。创新性教学方式开展的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在形成科学的教学计划之后推广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20世界60年代以来在美国流行的诊所式教学,我国很多法学院在引入后不断地改革教学计划,目前很多高校中单独开设的民事法律诊所课程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匮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民事诉讼法学的第三个教学目的是最重要的。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步入大学后学习方式飞跃式变化,需要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尤其是民事诉讼法学科,学生要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具体的问题进行理论式剖析,可以深层次的了解问题的本源,而目前的学习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再努力也无法达到民事诉讼法学的第三个教学目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涉及民事诉讼基本理论时,可以适当花一些时间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在引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结语

法学教育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民事诉讼法学是一个兼具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学科,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教学目的的影响下,经过调研发现在民事诉讼法教学中最显著的五点不足,笔者认为各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时应当在保障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计划,学计划实施原则,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传授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使得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方式更加优化以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常宝莲.高校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优化研究———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视角[J].科教导刊,2015(7).

[2]任凡.反思与改进:民事诉讼法教学方法之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9).

作者:赵睿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

上一篇:刑事诉讼法学实践教学模式 下一篇:农村离婚妇女探视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