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如何做

时间:2022-10-23 05:29:30

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如何做

今天的教师,不是一般性的教书育人,而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教书育人。素质教育的课程要靠教师去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要靠教师去运用和创造,素质教育的目标要靠教师去实现。只有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只有具备良好文化业务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只有具备良好个性修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只有富于创造性的教师,才会造就富于创造性的学生。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是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为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要求我们不能再唯教师意志,把学生当做被动的教育对象和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保障,任何情况下都要彻底摒弃生硬的管教和粗暴强制的做法。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形成与发展,教师能启发而决不可代替。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育教学活动应是开放性的,应走出狭小、封闭的天地。一则,学校的教育教学要和整个社会紧密相联系,另则,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目标到内容,从过程到方法也都应当是开放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更广泛的接触社会和联系实际中,学会做人、做事,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并参与创造未来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有知识、有能力,但更要善于学习与创新。做为教师,不管教什么专业,都要为上述总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落实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教师就要具备更完善的学科知识和科学的施教知识,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就大大地提高了。

首先,教师要有本专业的良好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要求专业知识宽广厚实,而且还要深刻地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应的认知策略。教师站在这样的高度,才可能以科学的过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学好知识,并从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其次,教师要对其他学科知识有广泛的认识和了解。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既分化又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是相互渗透和促进的。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应向着这一基本目标而努力。

再次,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把握好“教什么”,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怎样教”。因为“怎样教”影响着学生“怎样学”,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学会学习”。因而,教师就必须认真深入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它只是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能力则是素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外显。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素质高、能力强,能够促进知识的掌握、增殖与迁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重心的转移,充分体现了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教师要全面更新知识与学习观。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与准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训练、背诵为主。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知识和科学技术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更新,人们这才认识到,科学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知识观与学习观也跟着发生改变;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是手段,即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开始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师生之间越来越平等,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个性特征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它只是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能力则是素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外显。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素质高、能力强,能够促进知识的掌握、增殖与迁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重心的转移,充分体现了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教师要全面更新知识与学习观。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与准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训练、背诵为主。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知识和科学技术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更新,人们这才认识到,科学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知识观与学习观也跟着发生改变;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是手段,即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开始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师生之间越来越平等,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个性特征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传统教育把单纯传授知识的能力看做是教师的最大能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主要标志是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及主体能力的提高。

教师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尽快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立足反思性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 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