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反思性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效课堂

时间:2022-09-18 02:20:19

立足反思性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效课堂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经验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来源,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

初识教学反思还是在八年前。那时,新课程呼唤教学新思维,呼唤教学新视野,倡导对教学行为的反思。然而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反思、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带着困惑我们开始了学习与探索。“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的公式给我们启示,“思之不缜,行而失当。故曰,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群体亦然。”等等专家学者的论述让我们明晰,反思是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专业水平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于是我们奏响了“走出请进更新理念,专题讲座掌握方法,范例培训模仿起步,相互交流学习借鉴,阶段回顾总结提升”五步曲。走过了培训-实践-总结-再培训-再实践-再总结的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在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中,教师的反思意识提升了,反思习惯养成了,反思方法掌握了,为开展反思性校本教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实施反思性校本教研的首要途径――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反思方法的“培训途径”。

基础打好了,如何将反思引向深入呢?我们把目光放到了备课制度改革上,落实集体备课,实施主备制,将备课内容分为必备、精备和略备三部分。必备内容是每册教材的编排内容、设计思想、总体目标、每个单元整体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精备内容则为每册一到两个单元,其他单元为略备内容。再通过集体备课由精备者说课,全组交流研讨,共同改进完善教学设计。这样备课方式由单一转向多元、由个人转向集体,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个人备课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精备与略备相结合,共性化的认识与个性化的设计相结合,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相结合。我们把对教学反思这一“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的评价作为评价备课的重要指标,通过反思看备课,通过反思看教学,通过反思促教研。备课制度的改革使反思从个体走向了群体。我们视其为――构建交流平台,互动共享的“群体途径”。在这一途径中,日常课例研究的开展也是重要的内容。课例研究的形式与层次是多样的,有以小组集体备课为主的典型课例研究,以校优秀课观摩为主的优秀课例研究,以针对某一问题而进行的专题课例研究,以及起引领示范作用的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示范课等等,细致、扎实的磨课活动、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促进了反思总结后新问题的再探究和教学技能的再生成,形成一个良性反思链。

第三是内化科研理念,提高研究能力的“实验途径”。有这样一段论述我认为非常精彩,“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思想僵化的‘吊书袋’,不想成为课堂‘交通’的管制员,不想成为苍白理论的‘留声机’和‘喋喋不休’的说教者,那么就去研究吧,它会让你成为有话语权、有反思力、有独创性的教学的主人。会使你在司空见惯的、琐碎重复的事物中看到新的方向,发现新的特征,洞察新的细节,获得新的成功。”正是在这种努力做个研究者的期盼中,我们进行着小问题的探索,大课题的研究。从“九五”期间的省“自主学习”到“十一五”期间的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从教研组校本课题的确立到教师个人小问题的摸索,在不断的修正、实验中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科研热情增加了,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了,反思能力更强了。“城市中心学校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口语交际与阅读习作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运用引探创新思想减少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等等课题的成功结题,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实实在在的改变。

还有一条是让我们今天能相聚在一起的分片教研,我们称之为――依托分片教研,拓展反思时空的“合作途径”。在第三分配教研组合作、互动、共享、发展的氛围中,我们通过参与片内交流,实现了由校内教研向跨校教研的转变,拓展了反思性校本教研的时空。

我要谈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坚持”

这是一个貌似与教研无关的词语,它能成为我们开展反思性校本教研的关键,更多的来自于我们的感悟。一个好的方法,发现了就尝试去做,开始了,就坚持不懈。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条永不止步的征程中,坚持显得尤为重要。坚持不是排斥,而是不断吸收新的营养充实我们的机体;坚持不是强制,而是以制度激励为基础,以自我实现为目标,坚持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扬弃,是发展。在我们的坚持中反思性校本教研融入了每一位教师的生活。撰写教学反思,成了教师每天习惯。从2003年起,我们每年都筛选出优秀的教学反思集结成册,从开始时的每年一本,到现在每年既有按学科分类的,也有教师个人专辑的成系列。它们由粗糙走向精致,教师也由青涩走向成熟。这些反思集不但记录着教师成长的历程,成为老师们共享的宝贵资源,还是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学习的教材,更重要的是它让教师获得了自我认知的满足感和自我认同的成就感。这是坚持的收获。当然,落实坚持、深化反思我们还得益于一个重要的载体――教研活动系列化。

这就是我要谈的最后一个关键词“系列化”

系列化的教研活动具有全程性、主题性、系统性、延时性等特点,有利于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式做深入研讨。实行教研活动系列化,能为坚持开展反思性校本教研创造条件,保障反思性校本教研的可持续性。我们将校本教研活动与主题研究有机结合,尝试用系列化的教研活动改善“浅尝辄止”式的教研,坚持大处着眼(教育教学理念),小处着手(问题切入点),使一次性消费变成持续性的生长。而多年来,我校根据反思性校本教研的需要,与时俱进,组织了“走进新课程系列教学活动”、“与新课改一起成长系列教学活动”、“研究与成长系列教学活动”、“同课异构”等等成系列的教研活动。就拿“走进新课程系列教学活动”为例,我们经历了自主学习,讲座引领,理论测试,课堂练兵,集体反思,心得交流六个阶段。其中,理论测试两次,全部闭卷。一次在活动之初的考察对新课标内容的记忆,一次活动之末的课例分析。课堂练兵和集体反思则是在每个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推荐一名教师讲课,全校教师参与听课及研讨,课后先由授课教师反思,再由组长反思备课情况,分析课堂预设与实际产生差异的原因,对照课堂教学检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找出差距和不足,互相学习借鉴,最后是集体评课。对于未体现课标精神的课则要再上课再研讨。最后组织“我与新课程”心得交流活动,老师们畅谈培训、学习、研讨为自己带来的心理影响和认识变化,谈到了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谈到了否定自我的痛苦和超越自我的惊喜。那次活动我们历时一年半,解决了教师对新课标学用脱节的问题,在不断的反思中不仅深化了对新课程的理解,而且使其得到了落实。

开展了将近两年的“研究与成长系列教学活动”则使校本教研从课例研讨提升到“关注课堂,发现问题―集体教研,探究方法―课堂教学,尝试实验―反思研讨,行为跟进”的主题校本教研,其中“低年级如何有效开展生字教学”、“如何进行拼音教学”、“英语单词教学的方法研究”、“阅读教学中小组学习的效率研究”等主题的研究,寻求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了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了反思的实效性,老师们从关注课堂现象到反思教学行为进而反思教学理念、运用策略。使反思性校本教研更具研究的内涵和价值。

实施反思性校本教研,我们的师生收获良多,一个个骨干教师的成长,一位位毕业生的良好发展,不以增负为手段的教学成绩,每年数百位学生的获奖,让我们坚信“立足反思性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高效课堂”是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有效途径。

上一篇:关于新课程实施中物理教师的角色转变 下一篇: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