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

时间:2022-10-23 04:59:25

加强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50-02

一个人的高尚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教育中熏陶涵养而成的,也正是深刻体会了后天教育的至关重要,儒家才强调人的一生须得不断修身励行、优游涵泳。小学时期是少年儿童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社会转型时期小学生的品格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品格教育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品格教育,抓早抓小,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推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族人为了、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团结互助的风气。

1.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面临的挑战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正在加强,这也深刻反映在农村小学生品格形成的过程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小学生的品格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基础教育中的德育问题,从这里可以一叶知秋、管中窥豹,深刻反映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深刻影响着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

1.1 社会转型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对小学生品格教育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壁垒还将在一定时期长期存在,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培育和产业转型还在缓慢发展,劳务输出这一基本经济构成暂时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工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不会消失,农村小学生大多都是或将是留守儿童的社会现象不会有较大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是留守时间长短。留守儿童对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父母在其成长中长期缺位,心理健康、性格发育收到限制,与此伴随的隔代教养问题将制约农村小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不利于摆脱旧的行为模式,形成适应现代生活的行为习惯,当前我县农村的隔代监护人知识水平不高、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小学生在品格教育上"野蛮生长"现象还比较突出,更有甚者,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性质的教育观念还在少年儿童的监护中有一席之地。

1.2 作为父母一代的监护人不能融入学校品格教育。农村小学生的监护人多事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他们长期奔走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对小学生教育似懂非懂,存在简单化理解小学生教育现象。或者仅仅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品格教育,或者过高要求学校教育教学,简单套用城市教学模式,或者以偏概全、吹毛求疵,对学校教育存在成见、不理解、不配合,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不利于巩固学校品格教育成果。

1.3 当前学校教育在品格教育上发挥作用还不够。除了家庭教育不配合、社会教育不理解外。学校教育本身对品格教育发挥的作用还很不够。在最根本的升学压力没有得到缓解之前,一切不能衡量到考试成绩之中的教育内容都还存在一定的空间被挤压现象,这制约了品格教育的进一步提质上档。从品格教学上,小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发挥,传统的道德教育更重视社会价值去向,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使得小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学不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成长阶段的真话、真知,小学生在道德教育中说大话、假话、套话、正确的废话,很容易造成道德教育不入脑入心,甚至导致小学生言行不一致。此外,传统道德教育在目的、内容、方法上存在与全球化、多元化现实不适应的情况,导致道德教育作用发挥不明显。

2.品格教育的内涵

"品格"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刮出、擦出",引申义为烙印、不可改变的,其英文为character,作为名词有17种含义和用法,其基本含义是事物的特性、性质、角色等、牛津英语词典对其的定义是"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可以看到的是,品格更多的是一种特质。美国品格教育11条原则的第2条指出:"品格必须是一个包含思维、情感和行为在内的综合性概念"。它将品格进一步定义为一个包涵多挣成分在内的复杂的人格系统,是道德认知、情感、动机、行为等多种道德心理成分在个体身上的稳定表现。

而小学生的品格教育指的就是通过教育者与小学生相互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小学生获得、形成核心价值,进而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德性品质的过程。它值得既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又是小学生自主建构品格的过程,强调了小学生的品格获得是外因与内因的统一的结果;同时,这个概念强调了品格教育的内容应该是核心价值的传授,品格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小学生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德性品质。

3.加强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建议

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问题,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而言,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与城市小学生品格教育并无多大区别,因为其中关键不在城乡区别,而在于教育观念、教育设计,但是在涉及农村独特的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农民工监护人等问题上,需要切实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加强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上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寻找并确定核心价值,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进行话语转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全过程是我们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本职工作,但是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结合小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行为特征,要改变传统只重灌输不重体验、不重对话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帮助其积极反思,引导其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态度、价值、情感等心理品格。

3.2 要形成学生、教师、家长的伙伴合作关系。三者互不信任、对立是阻碍小学生健康发展的人际原因,三者的伙伴合作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这就需要师生、亲子之间跨越文化心理障碍、知识见识阻碍。

3.3 重视和开展隐性教育。品格教育的主要方式不是专题开课,更重要的是应该渗透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中,通过学习及生活教育潜移默化学生,因此校园文化的营造在品格教育中格外重要。既要在学校营造出积极向上、追求卓越、严谨公正的道德文化氛围,又要在其他课程中渗入品格教育,利用其他课程挖掘道德教育资源,多管齐下强化品格教育。

3.4 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农村学校教育面临的最大窘境在于与社会脱节,这种脱节不是指学校落后于社会发展,更多地体现在社会道德、社会风气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稀释和冲击、抵消上。学校道德教育诚然存在方法上的问题,但当前社会环境十分不利于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农村群众道德感不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理想主义、道德自律不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新风尚将是农村小学生品格教育亟需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识字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