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的媒介形象分析

时间:2022-10-23 04:56:45

春运的媒介形象分析

【摘要】每年的春运,总会成为社会热门话题,政府在采取不同措施解决春运问题时,媒体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南方周末》为例,分析春运的媒介形象。

【关键词】春运 媒介 《南方周末》

一、问题的提出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中国春运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春运规模之大,以致中国大陆交通难以承受,为了解决春运问题,中国政府每年都要提前部署,但仍无法满足春运要求。

春运期间,铁道部实行特殊运行管理,加开大量临时客车。从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但客流与现在相差很远,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高峰客流量90万人次,时间为春节前后15天。80年代以后,大量民工外出,春运成为社会热点。每年春运,铁路运输是重中之重,铁道部采用“基本方案”、“预备方案”、“应急方案”三套运力方案,分别应对正常客流、高峰客流、突发客流。

现阶段春运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虽然能满足一部分人回家的要求,但毕竟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在春运过程中,衍生有其他问题。作为媒介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在解决春运问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南方周末》为例分析春运的媒介形象,旨在探究所呈现出的“春运”媒介形象;并提出关于春运媒介形象的建构。本文采取数据统计法, 对每个文本按照发表时间、版面、报道倾向、报道主题四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南方周末》2007年至2011年每年春运期间(春节前15天至春节后25天)的关于春运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

三、选样及依据

本文选取2007年到2011年五年间春运期间对春运的报道,以每年为单位,在春运期间的每期周报,找出关于春运的报道作为样本,共得到22个样本;以此分析春运的媒介形象。

本文以《南方周末》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寓思想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南方报业是传媒集团旗下一份享誉海内外的综合类周报,也是中国发行量最大、传阅率高、影响最广泛、公信力强的新闻周报。

四、结果及分析

1、统计结果

(1)报道时间和数量。据调查统计,该报关于在春运期间对春运的报道,2007年只有1篇,2008年高达12篇,2009年是3篇,2010年2篇,2011年5篇。2008年报道篇数最高,达到五年期间报道总量的一半之多,2007年报道篇数最少,是五年总报道量的4%。2009年和2011年报道基本均衡。

从表1统计结果看,2008年对于春运报道是最多的一年,也就是关注力度比较大。2007年仅有一篇的报道。

(2)版面位置。2007年唯一的一篇关于春运的报道是在新闻版块报道。2008年在头版头条报道春运的相关内容。其他有10篇是在新闻版块报道的,有2篇是在评论版块报道的。2009年关于春运的报道有一篇是在新闻版块报道,一篇在时局版块报道,一篇在评论版块报道。2010年关于春运的两篇报道都是在新闻版块中报道。2011年春运期间对春运的报道中3篇在文化版,一篇在评论版的读者来信中提及到。

从表2统计结果看,五年中2008年把春运的问题放在头版头条,而且在新闻版大量的报道春运的相关事情。在评论版也有讨论,这都说明2008年对春运情况是大力关注。2007年到2010年都有在新闻版块中报道春运的情况,而2011年只是在文化版更多的提及到春运情况。横向来看,五年的关于春运的报道,更多的是把春运当作新闻在做,而没有深入的讨论。

(3)报道倾向。根据报道倾向(目的)对春运的报道分为三类:正面报道(建设性乐观的)、中性报道(对之同情及生活引导,社会各界的关注)、负面报道(批判质问的态度)。

2007年的的春运报道对于春运中的铁道部门给予的是负面的报道,对于春运中的民工个体报道是正面的。2008年中关于春运的报道有8篇趋于负面的报道,三篇是趋于正面的报道,一篇是中性的报道。2009年的春运报道中三篇都是趋于负面的报道。2010年的两篇文章,都是趋于负面的报道。2011年的三篇关于春运的3篇文章皆是趋于负面报道。

从表3统计结果看,五年中对于春运的负面报道较多,大多对春运现状不满,提出质疑和批判。只有少部分对春运问题在积极报道,对春运抱有乐观的态度。

(4)报道主题。根据关于春运报道文章的内容分析,将报道主题分为春运期间对务工人流的人性化情感关怀,对于学生流的人性化情感关怀,对政府采取的措施质问三个方面。

2007年的文章主题是公民状告铁道部。2008年关于学生人性话情感的关怀的有一篇,关于务工流的情感关怀的有7篇,对政府解决措施质问的有3篇。2009年关于务工流情感关怀有2篇,关于政府措施号令的有1篇。2010年,关于政府措施的有1篇,关于务工流的关怀的有1篇。2011年关于务工流情感关怀的有3篇。

从表4统计结果来看,只有2008年的报道和学生相关。更多的是在关注务工流的农民工。对于政府的报道也有一部分。

综上所述,《南方周末》2007年至2011年春运期间对春运的报道,2008年的报道量最多,2008年之后对春运报道量基本持平。五年中春运期间对于春运的报道大多在新闻版块报道。其他版块报道的相对较少。这说明《南方周末》媒介更多的是把春运当作新闻来报道。从报道主题上来看,文章大都关注的是务工流中的农民工。对农民工给予的是人性化的情感关怀,对于官方对春运的影响报道较少。且报道内容关注务工流时大都对春运进行的是负面报道。对于官方的报道大都趋于的是正面乐观的报道。从这五年在春运期间对于春运的报道,只有2008报道最为特殊,春运上了头版头条。其他四年趋于平衡。

2、内容分析

(1)报纸媒介更多关注突发事件导致的新闻。按照常规的报道,春运视线往往集中在服务信息和突发事件上,而把关注事件从事转移到人,说明媒体对个体关怀。2008年在春运期间对于春运报道最多的原因分析,2008年春运期间突如其来的大雪,阻碍了交通运输。就此引发的一系列春运问题得以报道。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读者。2008年较其他四年,报道量占到全部总数的一半以上。

(2)报纸社会责任的部分缺失。每年春运期是一年中的特殊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大变动成为再也普通不过的现象,到了每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运成了万众瞩目的话题。《南方周末》作为国内有影响的综合性评论报纸,理当在这一期间办一个关于春运的专栏,反映春运期间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因为2008年的大雪大力度报道春运。每年的两会,春节,可以办专题,特刊。春运这样一个社会现象问题不值得在每年的春运期间大力关注,办一些专题之类的吗?作为报纸媒介,该客观对待社会现象,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3)报纸舍意识形态化趋势。作为《南方周末》的新闻工作者是按照一整套信念来选择事件和构建新闻报道的。舍意识形态化越强,报道就越趋于客观。以上分析结果,《南方周末》五年春运期间对于春运的报道,倾向大多是负面的。五年间对春运的报道,一多半是倾向报道春运中的务工流,对农民工的社群,是一种怜悯关怀的态度。大多是反映春运期间,民工的购票难,被歧视等等。这与现实较为符合。现实中,尽管国家每年都采取很多措施去解决春运问题,但现实中却总是出现乘客购票难,回家难的问题。报纸的报道基本符合现实情况。所以春运报道大多是负面报道。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南方周末》五年间在春运期间对春运的报道整体上给受众呈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近些年来春运成为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媒介会在特殊的春运期间给予报道。如2008年的大雪,报纸给予了大力报道。春运过程中拥挤至死大学生成了当期的头版头条。

其次,关于春运的报道篇幅较少,报道视角尚欠全面,报道力度仍显不足。《南方周末》涉及春运的报道较多侧重在春运中的农民工,范围比较狭窄,对春运中的学生流,交通运输,应对措施等问题少有提及,来自春运当中乘客的声音相对微弱,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语现象。

第三,《南方周末》对于春运报道深度有限。就春运说春运,只能从平面上扩展新闻的宽度,以春运为载体,挖掘春运事实背后的东西,透视春运背后的经济发展,生活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则能突出报道的深刻性,增强报道的影响力。

第四,大众传媒应该深入了解春运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关注春运的现状,改革报道设置,提高报道质量,增强传播效果,尽量注意避免刻板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全面地报道春运的各种问题,积极的引导读者乐观看待春运,为春运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春运措施的实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尽媒体所应尽之职责。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上一篇:军人的媒介形象呈现 下一篇:宁波儿童早期阅读研究